社区调解中的合作主义——基于西南某市调研的分析
本文选题:社区纠纷 + 社区调解 ; 参考:《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02期
【摘要】:转型期的社区纠纷以内生型纠纷为主,外生型纠纷则与经济发达程度、城市化程度呈正比,二者均属于"可控型纠纷"。作为内生型纠纷解决机制,社区调解体现出了纠纷解决合作主义,涉及"政府/社区"与"调解者/当事人"两个维度。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社区调解合作主义的发展向度是:纠纷解决机制应以力量整合的面目出现,强调不同调解力量的合作;政府力量与社区调解力量合作的结果在于实现一种强制性平衡与整合性均衡,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基层政府与社区力量之合作实现基层社会的有序与协调;政府力量的选择性介入须严格限制,且把握好介入的适当性,以确保社区/民众的纠纷解决自主性。
[Abstract]: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 community disputes are mainly endogenous disputes, while the exogenous disputes are proportional to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both of which belong to "controllable disputes". As an endogenous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community mediation embodies the cooperation of dispute resolution, involving the two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 / community" and "mediator / party". In a long period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mmunity mediation cooperation is as follows: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should appear as the integration of power, emphasizing the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mediation forces; The result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power and community mediation force is to realize a compulsory balance and integration balance, and to realize the order and coordination of grass-roots society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forc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The selective intervention of government forces should be strictly restricted,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ntervention should be grasped to ensure the autonomy of community / public dispute resolution.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1XFX026) 2010年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2010XZYJS004)
【分类号】:D926;D66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熊易寒;;人民调解的社会化与再组织对上海市杨伯寿工作室的个案分析[J];社会;2006年06期
2 范愉;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J];中国司法;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雁飞 ,陆广泉 ,孟庆保;浅探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害人权益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季学好;;论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王淑敏;恩格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李士坤;论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刘曙光;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发展过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田启波,严一;系统地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杜家贵;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叶险明;;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的几点思考——兼论矛盾与和谐辩证法的限定问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2 黄典林;;媒体主流叙事的边缘解读及其社会逻辑——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田鹏颖;;马克思和康德“两种实践”观的本体论隐喻——试从社会技术哲学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刘澄;;双重冲突中基层政府的困境与出路[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张延风;;论文化的内聚力和外张力的辩证关系[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朱新力;唐明良;葛宗萍;;通过技术性变革实现司法公正——行政诉讼异地交叉审判的启示[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永健;;乡村新合作医疗改革如何走出困境[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燕凌;吴松江;陈冬林;;构建和谐社会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应急管理机制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仕军;;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反思与检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邓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何敬中;英、法、德议会选举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王朝明;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7 方金刚;案件事实认定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王新环;公诉权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晓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唐仲春;明清至近代土家族宗法制度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何丰伦;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独国社;大学德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6 傅顺;从环境演化角度探讨三星堆文化消失之原因[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7 夏明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能动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赵波;德沃金的法律原则理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9 周惠杰;马克思主义人学本体论初步构想[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李英荣;高等学校内部冲突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愉;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J];中国司法;2004年10期
2 韩波;人民调解:后诉讼时代的回归[J];法学;2002年12期
3 韩秀桃;《教民榜文》所见明初基层里老人理讼制度[J];法学研究;2000年03期
4 林闽钢;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间网络及其治理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2年02期
5 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年04期
6 刘思达;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7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年06期
8 王建勋;调解制度的法律社会学思考[J];中外法学;1997年01期
9 徐昕;为什么私力救济[J];中国法学;2003年06期
10 王朔柏,陈意新;从血缘群到公民化:共和国时代安徽农村宗族变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yN飞;;城市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刍议——北京某社区纠纷状况的分析[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823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82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