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法庭之友”制度的基础与运行机制——以吴英案为中心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30 19:34

  本文选题:法庭之友 + 民意 ; 参考:《北方法学》2013年02期


【摘要】:"法庭之友"制度的构建、运行及其功能发挥需要司法的独立与权威、有赖于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成熟的社会组织的支撑。在民众广泛参与、理性发表法律意见的前提下,出现了社会精英主导舆论走向、主流意见趋于统一、舆论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趋势,这就为"法庭之友"制度的建构提供了舆论结构基础。"法庭之友"制度有助于疏通政治渠道、凝聚民意、弥补法官知识的缺陷、分担法院责任、推动法律发展,因而具有促进司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制度功能。"法庭之友"制度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院通过尊重、评价、吸纳机制所给予的司法支持。"法庭之友"制度在凝练主流民意、优化舆论环境、构建信任基础和消解政治压力方面对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国情,合理定位"法庭之友"的功能、框定适用范围、界定合适主体、构筑严密正当的程序,建构中国特色的"法庭之友"制度。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peration and function of amicus curiae system need the independence and authority of the judiciary and the support of good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and mature social organization. On the premise of broad participation of the public and rational expression of legal opinions, there has been a trend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is dominated by the social elite, the mainstream opinion tends to be unified, and the public opinion shows a stronge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micus curiae system. " The amicus curiae "system is helpful to dredge political channels, gather public opinion, make up the defects of judges' knowledge, sha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ur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w, so it has the function of organically unifying the legal and social effects of justice." The function of amicus curiae "depends to a large extent on the judicial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court through respect, evaluation and absorption mechanism." The amicus curiae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and perfection of our judicial system in the aspects of condensing the mainstream public opinion, optimizing th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ng the trust foundation and dispelling the political pressure.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we should rationally locate the function of "amicus curiae", frame the applicable scope, define the appropriate subject, and construct a strict and proper procedu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judici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amicus curia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民意的司法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1FXA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6;D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公丕祥;;当代中国的自主型司法改革道路——基于中国司法国情的初步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季金华;;沟通与回应:网络民意在和谐司法中的实现机理[J];法律适用;2010年12期

3 徐骏;;司法应对网络舆论的理念与策略——基于18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法学;2011年12期

4 陈桂明;吴如巧;;“法庭之友”制度及其借鉴[J];河北法学;2009年02期

5 章苒;裘立华;余靖静;;为制度改良留条生路——“吴英案”的标本意义分析[J];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发民;;论刑罚的社会功能——刑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刘少军;;通过正当程序实现实体正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3 李勇军;欧阳仁根;;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及其课程设置的思考——基于我国法学教育现状与长远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刘国庆;;关于刑诉中法官调查权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孙军;;对我国刑事拘留制度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孙军;;拘留、逮捕赔偿责任之异化与回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7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杨静;;社会转型时期美国就业女性的困境、原因及影响分析(1870—1920)[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9 许胜;王成明;;论无效行政行为的救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曹晓东;张清;;浅议侦查阶段的司法审查制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丽莉;;从范曾名誉权案看名誉侵权的构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于景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刘旭;;社会稳定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贾玉娇;;社会建设:双向运动中的中国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易凌;刘定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视角——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衣文静;;判决错误对诉讼与守法的激励机制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茂中;反垄断法实施中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少波;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艳萍;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谢维杰;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赵世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竞争法制建设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征;美国堕胎立法之历史沿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蔡志伟;税法领域类推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肖新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燕;齐树洁;;程序输入的新渠道——“法庭之友”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2 ;“专家法律意见书”对审判工作的影响[J];法律适用;2003年10期

3 张泽涛,陈斌;法学家论证意见书及其规范——美国“法院之友”制度的启示[J];法商研究;2004年04期

4 吴丹红;;中国式陪审制度的省察——以《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为研究对象[J];法商研究;2007年03期

5 马金芳;;人民法院立法建议在法律体系完善中的功能[J];法学;2011年08期

6 谭世贵;李建波;;论司法和谐及其实现[J];时代法学;2007年04期

7 王子文;马静;;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年02期

8 竹立家;;社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显现——转型期的改革与稳定[J];人民论坛;2010年27期

9 马岭;;究竟什么是“司法民主”?[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张泽涛;美国“法院之友”制度研究[J];中国法学;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萨其荣桂;;法律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及其话语实践[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01期

2 曾兰清;;个案与我国的法治进程[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3 黄海涛;;ATM案,,为何民意向左法律向右[J];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08年05期

4 周天宝;;被“民意”强奸的法律[J];大科技(百科新说);2008年12期

5 甘贝贝;;周正龙背后的民意考量[J];百姓;2009年01期

6 彦堂;;邓玉娇:被民意拯救[J];东北之窗;2009年13期

7 袁应武;;民意和法意之间——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8 李勇;;论法治的民意之维[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谢燕飞;;法治的道路有多远——以“杭州飙车案”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10期

10 阿计;;“民意立法”的理性选择[J];楚天主人;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 韩伟;从药家鑫案看司法与民意[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陈绵钦;千万别拿“民意”当挡箭牌[N];深圳商报;2011年

3 傅达林;药家鑫案:民意考验司法智慧[N];学习时报;2011年

4 ;立法与民意互动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5 本报记者 秦维;凝聚更广泛的民意[N];团结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远方;药家鑫案法院问卷听民意是否妥当[N];中国商报;2011年

7 肖余恨;公正判决靠法理而不是靠民意[N];深圳特区报;2011年

8 田成有;尊崇法律无需“迎合”民意[N];法制日报;2009年

9 省政协常委 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田成有;尊崇法律还是符合民意(上)[N];云南政协报;2009年

10 丁国强;崇尚法治与敬畏民意[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小妹;中国近代宪政理论的特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龙春霞;压力下的独立—民意与司法的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2 周媛媛;民意与司法的互动关系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3 孙艳;美国“法庭之友”制度及其启示[D];厦门大学;2009年

4 陈昊天;死刑存废与民意之间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5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825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9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