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当代中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5 05:34

  本文选题:人民陪审员 + 选任制度 ; 参考:《吉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人民陪审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是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过程中,由人民陪审员参加,组成合议庭进行案件审判的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司法活动,抑制司法腐败,并可以增强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在我国,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有着独特的条件和程序。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当代中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分别追溯新中国人民陪审制度的确立、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陪审制度的衰落、文化大革命后一段时期人民陪审制度的曲折恢复以及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末期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最后,介绍近年来人民陪审制度的新发展,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并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制度的单行法规,表明了国家对我国陪审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重视,其对我国的审判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概述当代中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架构。首先分析人民陪审制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随后分别阐述我国人民陪审员的参选条件、选任程序、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义务和工作职责,最后,比较分析人民陪审员与审判员的关系,指出虽然法律规定陪审员与职业法官的权力是同等的,但是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人民陪审员与职业法官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总的来说,人民陪审员不是法官,而是协助法官审理案件的社会普通人。 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的介绍为基础,指出当代中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存在的问题:首先指出我国人民陪审及其陪审员选任的相关立法粗疏,现行法律法规关于人民陪审制度的规定较为笼统,很难指导当前的司法实践,仍需要对其进一步细化规定。人民陪审员选任资格条件相对简单化,例如选任的资格条件上没有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吸收、精英化的选任条件有悖于陪审制度的民主价值。同时,由法院主导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导致影响陪审员的权力行使。此外,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的另一问题在于人民陪审员的任期过长。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一部分论文尝试为第三部分提出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完善:加强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的相关立法,通过重新确立人民陪审制度的宪法地位和制定专门的《人民陪审员法》从立法角度上确立陪审制度;合理确定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条件——规定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条件类比公民享有选举权的条件,在立法设计上注重对社会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吸收;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程序,采取由县(区)级人大常委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以及程序进行,规定人民陪审员的选拔,法院与同级的司法行政部门不得干涉;明确职权,理顺陪审员与法官关系——对陪审员与法官的职权作出明确划分的同时规定陪审员与法官之间的相互监督关系、建立责任惩罚机制;因地制宜地落实“随机抽取”机制;适当限制人民陪审员的任期。 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归纳全文。
[Abstract]:The people ' s jury system is an important litig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 which is the system of the people ' s court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ial case . The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o help the people to supervise the judicial activities , suppress the judicial corruption and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people ' s court . In our country , the election of the people ' s jury has unique conditions and procedures .

In addition to preface and conclusion ,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

The first part review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jury system of the Chinese people . It tra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Chinese people ' s jury system , the decline of the people ' s jury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the tortuous recovery of the people ' s jury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people ' s jury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early 1980s to the late 1990s .

In the second part ,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of selecting the people ' s jury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 First ,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eople ' s jury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analyzed ,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ople ' s jury and the judge is discussed .

The third part ,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econd part ,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the Chinese people ' s jury . Firstly , it points out that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of the people ' s jury system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people ' s jury system is quite general , it is difficult to guide th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 and it is difficult to guide th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

The fourth part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 In this part ,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a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in the third part . It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 strengthening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of the people ' s jury system , establishing the jury system by re - establishing the constitutional status of the people ' s jury system and developing the special law of the people ' s jury ;
It is reasonable to determine the op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 s jury . The conditions for citizens to serve as the people ' s jury can be analogized to the conditions of citizens ' enjoyment of the right to vote . In the legislative design ,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bsorp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all fields of society ;
To improve the procedures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people ' s juror , and adopt the conditions and procedures stipulated by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county ( district ) and the People ' s Congr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prescribed by the law and the procedures , and stipulate that the selection of the people ' s jury shall not interfere with the judici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the same level ;
Clear the functions and powers ,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ury and the judge , make clear division of the functions and powers of the jury and the judge , and stipulate the mutual supervision relation between the jury and the judge , and establish the responsibility punishment mechanism ;
The mechanism of " random extraction "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
The term of office of a people ' s jury shall be appropriately limited .

The concluding remarks are summarized in the concluding remarks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伯文;;人民陪审制度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法学;1992年06期

2 张建东;;关于人民陪审制度执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李磊明;;关于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设想[J];人民之声;2003年08期

4 吴宏逵;;人民陪审制的价值及改革[J];政法学刊;2006年05期

5 朱砂;;浅谈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J];法学家;1989年04期

6 ;人民陪审制度亟待健全与完善[J];福建法学;2004年04期

7 夏南;;人民陪审员的思维方式[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8 李珊;;人大代表为什么不能担任人民陪审员[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9 李国栋;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几点建议[J];山东审判;1999年04期

10 曾浩荣;;关于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改革的新构想[J];法学家;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小蓓;张庆;;论司法为民思想下的人民陪审制度的意义——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有感[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2 王建强;杨爱民;;理论、文本与现实的平衡——论人民陪审员制度功能重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汤维建;;应当制定我国的《人民陪审员法》[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淑娟;解成;;关于人民陪审制度的几点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5 张宁;;基层法院陪审员有效参审的实证研究——从微观运行契合性的角度[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蔚;;嵌入冲突视角的人民陪审制度——以基层法院的实践探微与本土化路径为研究样本[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辉;;人民陪审员应走向“平民化”——基于对陪审制度的价值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妍;;军人陪审员制度的实践现状和价值分析——多维视角检视军人陪审员的角色定位[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刘全;;由功能和作用谈我国陪审制度的缺陷和完善[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10 王庆新;刘达文;娄必县;;从身份出发:人民陪审员制度民主价值的表达与实践——以某中级法院辖区陪审员为样本[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曾妍;湖南 “编外法官”的整编之道[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苗鑫 宋红卫 张玉洁;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制度优势[N];江苏法制报;2009年

3 陈畅 本报记者 晨迪;有一说一 武侯陪审模式克服“陪而不审”[N];成都日报;2010年

4 杨涛;人民陪审员该由谁来遴选和管理[N];检察日报;2004年

5 记者 江迪;我国将扩大人民陪审员的选任范围[N];人民政协报;2011年

6 魏乐陶;“第三只眼”在黄浦的所见所思[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通讯员 梁国雄;秦州区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N];天水日报;2010年

8 谢晴 黄莉;天宁“四个到位”推进陪审工作[N];江苏法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余建华 孟焕良 本报通讯员 王蓓;考核不怕“细”[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记者 郑良;漳州:对涉台案件,选台胞当人民陪审员[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任蓉;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翁静晶;论中国死者名誉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陈琦华;回应性法理念与法院立案庭制度创新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4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向云;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司法实践及完善之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庆;论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D];重庆大学;2010年

3 邓宇U

本文编号:2020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020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3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