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我国巡回审判的实践反思与制度构建

发布时间:2018-06-15 22:20

  本文选题:巡回审判 + 基层纠纷 ; 参考:《政法论丛》2012年02期


【摘要】:巡回审判制度是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它所体现的"两便"和"三个面向"原则在化解基层纠纷、维护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提高审判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在普法宣传方面也彰显了独特的辐射效应。但巡回审判制度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的运行尚显粗放,存在着规范缺失、效果不理想、缺乏长效实施的动力机制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法治化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在人才管理、物质保障、部门联动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
[Abstract]:Circuit tr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litigation system of people's court, especially the basic people's court. The principles of "two hands" and "three faces" are significant in resolving disput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realizing fairness and justice,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rial and so on, and also showing the unique radiation effect in popularizing the law. However, the running of the circuit trial system in th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is still extensive,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norms, the unsatisfactory effect, the lack of a long-term effective dynamic mechanism, and so on, which need to be designed by law, and also in the management of talents. Materi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linkage and other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矛盾化解视域下的能动司法实证研究(11CFXJ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侯学勇;;司法修辞方法在社会正义实现中的作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2 王宗冉;;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巡回审判存在的几个问题[J];法律适用;2010年08期

3 沈小平;陈杨;;当前开展巡回审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4 刘颖;;论巡回审判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发展及其完善[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张华;;社会的变迁与司法模式的转变——转型中国基层社会的纠纷处理[J];学海;2010年02期

6 张镭;;论基层民事纠纷解决过程中裁判合法性与公信力之统一——传统中国法官的难题与当代中国法官的难处[J];政法论丛;2010年03期

7 石文龙;;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对司法的独特作用——以当前我国的能动司法实践为分析依据[J];政法论丛;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露;吴亚楠;;略论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可行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张娟;;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李晓光,孙瑞;关于建立我国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郭志远;;对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郭志远;;“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唐世银;;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谭世贵;;实现我国农村司法现代化的路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国春;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郭毅玲;;浅析中国传统“无讼”理念及其现代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会广;吴沅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与诉讼比较研究——基于金坛的案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崔金星;;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环境纠纷行政处理问题探析[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西平;;激活陪审选择权的的进路:规制与救济——以申请陪审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申振东;;仲裁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基于商事仲裁的视角[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俞荣根;曾绍东;;司法改革的反思与前瞻——以董必武的司法改革思想为指导[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6 赵胜营;;论构建和谐社会与调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1辑)[C];2006年

7 申振东;;仲裁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基于商事仲裁的视角[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8 田孟华;;略论司法能动和解的限度[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5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文香;蒙古族习惯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立立;对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的思考[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韩晓明;我国司法活动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贺岚;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的分担[D];湘潭大学;2010年

6 孙小平;群体性纠纷调解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朱晓云;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8 俞世春;我国现行巡回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湘潭大学;2009年

9 殷建珍;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D];湘潭大学;2009年

10 梁晨曦;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传承与运用[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浩;陈虎;;论判决的修辞[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2 张族雄;沙县交通事故巡回法庭便民利民[J];道路交通管理;2005年08期

3 葛洪义;试论法律论证的源流与旨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贺雪峰;;私人生活与乡村治理研究[J];读书;2006年11期

5 杨贝;;法律论证的修辞学传统[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7年00期

6 焦宝乾;;法律论证的思维特征[J];法律方法;2009年00期

7 张杰;;美国法院系统司法权的政治性[J];河北法学;2009年08期

8 张鼎国;经典诠释与修辞: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王亚新;;农村法律服务问题实证研究(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3期

10 方乐;;转型中国的司法策略[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忠前;审判工作改革问题刍议[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2 刘俊;;中国近代独立审判制度建构述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沈雯;;刑事诉讼模式变革视野内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郑发;;最高法院推出新规定 审判活动全程公开[J];山东人大工作;1999年04期

5 蒋问奇;;关于审判分离现象的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都本有,王刚义;论建立适应WTO规则的涉外民商事审判制度[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林盛;“就地正法”:滥杀者的“仁政”[J];浙江人大;2005年11期

8 张甜甜;;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公开审判制度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06年06期

9 周媛;;浅谈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10 徐柏梅;;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缺席判决制度的思考[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艺群;;环境审判制度初探[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肖扬宇;;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质疑与民事诉讼之提倡——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资产追回机制和返还机制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3 阎晓军;;秦汉时期的诉讼审判制度[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4 佟辉;;《明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出版[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5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陈琦华;程庆水;;和谐社会下的司法ADR制度——以长宁区法院改革为视点谈我国审判制度[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7 肖晋;;老年人权益维护与老年审判制度的完善[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王宏;贾明会;;科技创新对审判资源重组的启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萧伯符;彭君;;弘扬人民司法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的审判改革[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10 莫洪宪;;论我国少年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发展[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晓勇;立足司法为民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N];西藏日报;2007年

2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郝洪涛;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N];甘肃法制报;2007年

3 山东省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 刘学智;民主审判制度视角下的“四品”法官[N];中国信息报;2008年

4 本报评论员;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N];人民法院报;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依法治国方略深入实施[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记者 石国胜;探索行政审判制度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06年

7 法国布瑞塔尼省魁姆坡市高等法院院长 派垂克·昆贵斯;法国审判制度对公正与效率的追求[N];人民法院报;2001年

8 记者 黎虹;北京房山法院推出新型审判制度[N];中国质量报;2002年

9 周林;浅析我国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叶雷;异地审判不要成为一种制度[N];人民代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晚清审判制度变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2 郭正怀;民国时期审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汪容;刑事合并审判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张熙照;传统审判制度近代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安;中美法院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曾康;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李燕;清代审判纠错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刘志峰;政治转型与行政审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临伟;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绽逸矫;论我国的商事审判制度[D];吉林大学;2014年

2 柳岳武;清末地方审判制度改革及实践——以奉天为例[D];河南大学;2004年

3 邵希斌;试论中国审判制度改革[D];郑州大学;2003年

4 赵文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审判制度[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茗;试论唐代刑事诉讼审判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朱云平;辛亥革命前后江苏地区的审判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7 唐志国;审判制度合理性、合法性分析[D];河北大学;2005年

8 卢缨;高官腐败案件异地审判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柏岭;清代蒙古族地区审判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10 杨璐宁;论我国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分案审判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3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023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8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