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与检察权的配置
本文选题:检察机关 + 宪法定位 ; 参考:《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检察权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不少研究成果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但就我国检察权的性质而言,截至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检察权的性质还远未达成共识。从法律文本来看,导致检察权产生争议的原因主要是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与宪政地位之间的差异所致。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是一国检察制度的逻辑起点;检察权的性质决定了该国检察制度的根本价值取向。研究检察权配置问题,必须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前提下进行:既要关注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理论逻辑和制度逻辑,也要关注权力需要合作及有所作为的社会现实。只有如此才能科学而理性地配置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和检察权运行机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procuratorial power at home and abroad, many of which have put forward valuabl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However, as far as the nature of procuratorial power is concerned in our country, up to now, The nature of procuratorial power is far from reached in academic and practical circl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egal text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ontroversy of procuratorial power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al orient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status of procuratorial organs. The constitutional orientation of procuratorial organs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a country's procuratorial system, and the nature of procuratorial power determines the funda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procuratorial system in that country. To study the allocation of procuratorial power, we must carry out it on the premise of insisting on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institutional logic of power restriction and supervision,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reality that power needs cooperation and something to do.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configure and construct the procuratorial system and procuratorial power operation mechan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社会科学编辑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宪法学视野下行政权的检察监督”(项目批准号:11BFX08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邓思清;论审判监督的理论基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0年05期
3 张惠芳,侯新军;论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及其改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张智辉;法律监督三辨析[J];中国法学;2003年05期
5 王敬藩,田超奇;民事检察监督对象初探——兼论检察权与审判权冲突之解决[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谢愚;周颖;;论人民检察院审判监督的改革与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明圣;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探微[J];法商研究;2003年02期
2 陆舫;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再审诉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张从容;晚清官员的司法独立观[J];比较法研究;2003年04期
4 肖松平,叶仲耀;司法权的行政化——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审视[J];当代法学;2001年10期
5 张睿;论司法权的行政化与行政权的司法化[J];当代法学;2001年11期
6 王仲云;合议庭制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当代法学;2003年07期
7 邓思清;完善我国刑事再审启动程序之构想[J];当代法学;2004年03期
8 蒋建峰;论法律援助的社会稳定功能及其实现[J];中国司法;2004年04期
9 李昌林;论检察官的客观义务[J];中国司法;2004年08期
10 李咏吟;审美道德论与自由秩序探索[J];东疆学刊;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霞;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要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黄娟;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3 吴宏耀;诉讼认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张从容;晚清司法改革的一个侧面:部院之争[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戬;规范与当为:宪法与刑事诉讼的良性互动[D];四川大学;2003年
8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赵永红;刑事程序性裁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丁四海;哲学视野中的个人崇拜[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宁建龙;既判力及其作用界限[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张晶;刑事诉讼中羁押权合理配置的宪法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高德道;审级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4 张有凤;英国议会弹劾权的兴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林毅;宪法诉讼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郑铭;改革完善民事检察制度的原则性思考[D];厦门大学;2001年
7 马明林;法律职业化与统一司法考试[D];四川大学;2002年
8 王志华;公诉权理论新探[D];湘潭大学;2002年
9 邱景辉;检察权的功能更新[D];厦门大学;2002年
10 王晓莉;法定权利的实现与司法救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炉安;;司法权辩析——法律监督权是司法权吗?[J];研究生法学;1996年03期
2 郝银钟;批捕权的法理与法理化的批捕权——再谈批捕权的优化配置及检察体制改革兼答刘国媛同志[J];法学;2000年01期
3 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J];法学;2000年02期
4 龙双喜,冯仁强;宪政视角下的中国检察权——兼议法律监督权与公诉权的关系[J];法学;2004年11期
5 杨宗辉;论我国侦查权的性质——驳“行政权本质说”[J];法学;2005年09期
6 周永坤;;追求理性的学术论辩[J];法学;2007年10期
7 叶建丰;法律监督权:检察权的合理定位[J];河北法学;2004年03期
8 唐素林;“检察权是法律监督权”辨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朱仁政;;改革完善我国检察权的权能构成[J];中国检察官;2006年07期
10 金太军;新世纪中国政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世峰;;准确把握宪法定位切实承担法律监督使命[J];法制与社会;2010年36期
2 魏腊云;;论检察机关宪法定位的理论基础[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3 张智辉;;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理论探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30年评述[J];中国检察官;2009年08期
4 ;准确全面理解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在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韩大元[J];中国检察官;2010年23期
5 任文松;王晓;;社会主义法制视角下的检察权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刘天响;;检察监督弱化成因及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7 苏文革;宋永亮;;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程序制度设计[J];中国检察官;2008年03期
8 张耕;;检察机关参与刑事二审程序要体现法律监督功能[J];人民检察;2008年15期
9 王晓;任文松;;量刑建议权之理论支撑及具体设计[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晓;任文松;;量刑建议权理性基础之解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祖祥;鄢志祥;;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初探[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2 张红梅;;社会转型期检察机关的功能——兼论中国检察机关检察权的配置[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赵杉;赵艳;;检察机关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机制的构建[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4 傅文魁;;检察机关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建设[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于晓晴;袁春鹃;;“案件汇报与问答”岗位练兵模式之构建——以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的岗位练兵为视角[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许海峰;殷健;贾瑞生;钟达先;吕丹;;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沈雪中;糜方强;楼丽;赵宝琦;;试论检察机关捕诉机制改革[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步洪;;检察机关督促民事起诉研究——检察职能基于法律平等保护原则介入社会管理的公法制度设计[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孙应征;刘国媛;;论我国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职能的拓展与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贵民;把握检察机关定位 忠实履行法律职能[N];陕西日报;2008年
2 记者 郭清君 通讯员 陈君 袁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N];检察日报;2009年
3 记者 曾献文邋通讯员 王楠 齐小妹;检察机关参与刑事二审程序要体现法律监督功能[N];检察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邓红阳;蔡宁代表:检察机关诉讼监督亟待加强[N];法制日报;2011年
5 钱贤良;两方面因素制约法律监督职能充分发挥[N];检察日报;2006年
6 通讯员 李泽军;全市检察机关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N];廊坊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立;纪念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特邀代表座谈会召开[N];检察日报;2008年
8 杨群合;检察机关推动科学发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N];开封日报;2009年
9 记者 赵英伟;全省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咬定监督不放松[N];北方法制报;2005年
10 何志刚 丁艳 本报记者 胡新平;全市检察机关集中批捕起诉一批“两抢一盗”案件[N];抚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圣坤;预防职务犯罪制度失灵的法理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任文松;法律监督权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建雄;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余捷;职务犯罪侦查模式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钟得志;检察侦查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潘度文;我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角色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陈莹莹;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阮丹生;审前程序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10 张学武;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小鹏;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D];郑州大学;2004年
2 唐宇驰;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崔海龙;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D];四川大学;2006年
4 孙军;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陶书祥;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马丽霞;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9年
7 郭宏杰;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王林;公益诉讼初论[D];苏州大学;2006年
9 邢金;论我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之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范芸;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践要求与制度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84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08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