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的形态与纠纷解决的多元化
本文选题:司法形态 + 司法能动主义 ; 参考:《学术交流》2013年04期
【摘要】:司法克制主义是一种基本的司法形态,当下关于司法能动主义存在着认识误区,从而导致对司法高期望值与权威性不足、公信力差之间的悖论。解决高速增长的常规性纠纷与非常规性纠纷的重点在于提供纠纷解决的多元化机制,而不是过分苛责司法。司法应该保持其克制形态。
[Abstract]:Judicial restraint is a basic judicial form.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judicial activism, which leads to the paradox between the high expectation of judicature, the lack of authority and the poor credibility. The focus of resolving high-speed conventional and non-conventional disputes is to provide a pluralistic mechanism for dispute resolution, rather than being overly critical of justice. The judiciary should maintain its form of restraint.
【作者单位】: 丽水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浙江省法学会2012年重点课题(2012NB04)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2年高等学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FX2012089)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知文;;司法能动主义与当下中国的能动司法——语境和语义的考察与比较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2 李辉;;司法能动主义和我国的能动司法[J];法律方法;2010年02期
3 李辉;;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的比较分析[J];法律方法;2009年00期
4 王建国;;司法能动与纠纷解决[J];法律适用;2010年Z1期
5 徐钝;;论司法能动的道德风险——道德权利语境下的比较性诠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杨圣坤;;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法官司法的立场[J];法律方法;2009年02期
7 蔡永浩;;试论韩日司法能动性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章洁;;法院公共政策形成功能的学理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保建;;能动司法哲学观的解读[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10 张时春;合法化论域中司法权运作的两难[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3 曹春风;;律师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路径[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6 李桂荣;周芳红;;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青海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8 何海波;;晨光初现的正当程序原则[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卜贵荣;;仲裁在多元化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作用[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派记者 魏小毛;宋鱼水:提高知识产权确权纠纷解决效率[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2 刘 辉;开县法院六千六百件纠纷解决在家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3 记者 高建进;莆田:多元调解衔接机制促和谐[N];光明日报;2009年
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陈杭平;多元主体“请进来” 矛盾纠纷“交出去”[N];人民日报;2011年
5 主讲人 范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专家共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卫建萍 本报通讯员 王治国;调解的是纠纷 倡导的是和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赵正辉邋王露钰;无锡锡山三项机制加强立案调解[N];人民法院报;2007年
8 牛海英;“省际联调”构建无缝隙纠纷化解网[N];河北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党予;漾濞县司法局抓培训提素质[N];云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郑赫南;仲裁应为纠纷解决必经程序[N];检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辉;论司法能动主义[D];山东大学;2010年
2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一;我国“能动司法”的本义与反思[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韩德明;司法的现代性及其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郭云忠;刑事诉讼谦抑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贺荣;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相庆梅;民事诉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华;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路径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2 赵玮玮;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与基层政府[D];北京大学;2005年
3 嵇绍军;证券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李亚锋;论民间调解[D];山西大学;2007年
5 李婉芬;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陈开存;论诉讼机制与非诉讼机制的协调[D];厦门大学;2006年
7 黄臻臻;论民事纠纷的行政裁决[D];厦门大学;2007年
8 潘乾;论行政调解[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9 魏仲杰;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孙小平;群体性纠纷调解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4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08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