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调解与法治的排斥与兼容
本文选题:调解 + 法治 ; 参考:《法学》2012年12期
【摘要】:调解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走向深受治国基本方略的影响。传统调解服务于人治的治国方略,与法治相排斥。现代调解建立在法治主义之上,服务于法治的治国方略,与法治相兼容。当代中国调解一直趋向法治化,立法者在做调解与法治兼容制度上的努力,司法者在做调解与法治兼容方式上的探索。当代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新兴法治国家,一方面,德治调解理念仍然盛行;另一方面,不与法治完全兼容的调解制度仍然存在。实现调解与法治的兼容,一是需用法治调解理念更替德治调解理念;二是以现有诉调对接机制的探索和完善为契机,用法院和解制度取代法院调解制度,促成中国调解的现代转型。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tion and the rule of law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basic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Traditional mediation serves the strategy of ruling the country by man and repel the rule of law. Modern mediation is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and serves the rule of law strategy, compatible with the rule of law. Medi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s always tended to rule by law, the efforts of legislators in the compatible system of mediation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exploration of compatible ways of mediation and rule of law by the judiciary. Contemporary China is a new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tradition of rule by virtue. On the one hand, the idea of mediation by virtue is still prevail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diation system which is not completely compatible with the rule of law still exists. To realize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mediation and the rule of law, one is to replace the idea of moral mediation with the idea of mediation by rule of law, the other is to replace the mediation system of the court with the system of court reconciliation by taking the explor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existing mechanism of litigation and adjustment as the turning point. Promot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ation.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D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星美;;当代调解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9年04期
2 潘剑锋;刘哲玮;;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3 李政;;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研究——基于美国调解程序和效力的启发[J];比较法研究;2011年05期
4 王福华;;现代调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2009年06期
5 狄小华;;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现代转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周永坤;;论强制性调解对法治和公平的冲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李喜莲;;法院调解优先的冷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李浩;论调解不宜作为民事审判权的运作方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9 史长青;;调解与法制:悖而不离的现象分析[J];法学评论;2008年02期
10 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J];法学;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登华;;试论可仲裁范围的限与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王亚明;;房产新政案件裁判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5 韩秀桃;民国时期兼理司法制度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杨慧;;论消费争议解决途径的障碍及疏通[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刘艳芳;;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程乃胜;;论法制现代化研究中的历史哲学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郭剑平;;论我国法律秩序的法律文化匹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丁国峰;范席晶;;中国古代调处制度的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效率与保障:调解机制如何在我国民事争议解决中发挥作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谢桦;;论中国医疗纠纷ADR解决机制的建构[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4 张锐智;;论我国传统法文化在健全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7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树森;;调解率的功能回归与机制重构——由案件调解后申请执行情况引发的追问、慎思与求解[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宗良;;诉讼调解在审判权运行中的角色定位——兼“以案论理”析三对核心关系的处理[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樊安;英美法理学中的整体性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潘华志;权利冲突的法理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思齐;国家软实力的模式建构[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段凡;和谐社会建构的法权逻辑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谢华;关于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及相关理论问题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孟兆芳;以人为本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谅;调裁制度的发展与理论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郭露璐;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黄学军;罢工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卫东;中国法文化的蜕变与内在矛盾[J];比较法研究;1987年04期
2 胡旭晟;无讼:“法”的失落——兼与西方比较[J];比较法研究;1991年01期
3 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4 徐昕,徐昀;非正式开庭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5年01期
5 肖扬;;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6年3月11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年04期
6 范愉;有关调解法制定的若干问题(上)[J];中国司法;2005年10期
7 范愉;有关调解法制定的若干问题(下)[J];中国司法;2005年11期
8 苗伟;王建江;;关于构建“四位一体”大调解机制的理性思考[J];中国司法;2007年07期
9 古立峰;刑事诉讼中的刑事政策:以社会理论为基础的分析理路(一个导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李琦;冲突解决的理想性状和目标——对司法正义的一种理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周伟;沈林荣;;行政诉讼中构建调解制度的若干思考[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齐欢欢;郝军;;关于我国行政诉讼适用调解制度的构想[J];法制与社会;2010年06期
3 李跃霞;;试论调解制度的价值及其实现的规范性条件[J];太原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张湘成,张雅;构建诉辩模式下的新型调解制度[J];人民司法;2002年06期
5 侯运生,吕振军;关于调解制度改革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6 徐炳煊,邢绡红;反思、重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董玉鹏;现行农村基层调解制度的若干问题[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刘东亮;;论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兼与朱新力教授商榷[J];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02期
9 叶亿培;;试论诉讼和解制度的建立[J];改革与战略;2007年02期
10 韩芳;;关于我国确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思考[J];黑河学刊;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在祯;;关于建立仲裁受托调解制度的思考[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宁静波;;法经济学视角下的调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施新州;;建国初期法院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试析董必武关于法治国家的重要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4 贺恒扬;刘路阳;;东西方法律文化语境下的刑事调解比较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米健;;司法独立的制度要素与保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6 牛福静;;论行政复议调解制度[A];法制建设与和谐海关征文专辑[C];2007年
7 公丕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诉讼调解制度[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8 马改然;;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田文昌;颜九红;;中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困境与出路[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10 春杨;;人民调解是人民司法的重要补充——读华北人民政府《关于民间纠纷调解的决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 行;建议确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4年
2 李晓燕;浅谈调解制度的完善[N];江苏经济报;2001年
3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何 兵;调解制度的光辉所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杨小华 岳池记者站 杨龙凤;县人民法院创新调解制度[N];广安日报;2010年
5 郑建刚;从程序正义看调解制度[N];检察日报;2002年
6 记者 姜鹏飞 毛晓宇 通讯员 郁新;“小资金”撬动“大和谐”[N];嘉兴日报;2010年
7 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传统调解制度的弊端及改革思路[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蒋熙辉;刍议纠纷调解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张云霞;完善调解制度 强化监督是关键[N];检察日报;2003年
10 王贵廷邋刘宝权;沈阳皇姑建立集中传唤调解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2 张晓茹;家事裁判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黄海涛;法院调解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一;我国“能动司法”的本义与反思[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琦华;回应性法理念与法院立案庭制度创新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9 李雅云;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郭响宏;俄国1864年司法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祯祺;委托调解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林钒;论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构建[D];广东商学院;2011年
3 易文;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贺利云;人民调解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王立;传统调解制度及其现代重构之思考[D];安徽大学;2003年
6 郭琳;略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7 张雅政;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不足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刘伟光;试论我国行政审判中的调解制度[D];厦门大学;2002年
9 黄海涛;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陈蕾;法院委托调解若干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2085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08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