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未成年人犯罪附带民事赔偿责任承担方式
本文选题:未成年人犯罪 + 附带民事诉讼 ; 参考:《人民检察》2013年08期
【摘要】:正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犯罪致人伤害、死亡的案件较为常见。这些案件中,被害人或其家属往往提出附带民事诉讼。为保障当事人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应当统一类似案件的当事人设置及责任承担方式,并强化法院的查明与释明义务,加强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在此,笔者以当事人设置以及赔偿责任承担为切入点,以期找到处理类似案件的恰当方案。未成年人犯罪附带民事赔偿裁判存在差异,与未成年人侵权被告资格的理论分歧有关。目前
[Abstract]:In judicial practice, juvenile crime causes injury and death cases are more common. In these cases, the victims or their families often bring incidental civil proceeding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and to safeguard the judicial justice, we should unif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arties and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arties in similar cases, strengthen the obligation of the court to find out and interpret, and strengthen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judicial supervis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party setting and the liability undertaking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hoping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scheme to deal with similar case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judgment of civil compensation attached to juvenile delinquency,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heore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fication of juvenile tort defendants. At present
【作者单位】: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检察院;
【分类号】:D9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殿福;浅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范围[J];人民司法;2002年02期
2 吴靖;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研究[J];山东审判;2003年02期
3 范;;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J];人民调解;1994年12期
4 刘德良;浅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J];山东法学;1996年01期
5 王晓华;;成年人参与讯问未成年人制度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马丽娟,李科;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标准研究[J];检察实践;2001年05期
7 方姿;刘俐;;建立我国完备的少年司法制度[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建国;;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构想[J];人民检察;2007年24期
9 卞传山;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J];社会科学家;1994年04期
10 张汉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的法律思考[J];南都学坛;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兴祥;张峰;;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处遇——面对“同龄不同罚”的尴尬[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2 齐岩军;;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必要性[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3 时福茂;;律师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晓力;;试论检察机关如何增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5 崔会如;;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孙浙燕;;浅析恢复性司法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领域的可行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张媛媛;;未成年犯罪处遇与刑事和解立法——从董必武立法思想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8 章颖芳;王磊;;恢复性司法视野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完善[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陈耀中;;试论未成年人保护与律师参与[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喜和;施源;;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优化选择——以刑事和解不诉制度为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保全之构想[N];江苏法制报;2011年
2 记者 谷萍 通讯员 华检;是否需要羁押 看看“品格调查”[N];检察日报;2009年
3 单勇;要关心留守少年[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卢菊凤 刘元美;万山法院搭建未成年人犯罪帮教平台[N];铜仁日报;2008年
5 李金健;未成年人犯罪 “两抢一盗”居多[N];东莞日报;2011年
6 记者 高锴 通讯员 宋哲;“黄橙红”预警让“花朵”不再凋零[N];天津政法报;2008年
7 德保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许剑;对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调查[N];法治快报;2009年
8 张菁 李全文;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没有逮捕必要的法律适用[N];西部法制报;2009年
9 记者 李云超;西秀未成年人犯罪率大幅下降[N];人民法院报;2001年
10 记者 王新友;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N];检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虎;刑事被告人庭审调查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曾康;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徐艳阳;刑民交叉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袁坦中;刑事扣押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董秀婕;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冯举;刑民诉讼中的推定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胡昊昕;少年刑事司法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申莉萍;我国犯罪被害人损害救济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10 祖鹏;刑事简易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海霞;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潘文龙;附带民事诉讼若干新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3 张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程序的思考与探索[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陈杰;论我国未成年刑事和解的制度构建[D];厦门大学;2008年
5 聂桂连;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吉林大学;2011年
6 史毅芳;论附带于刑事诉讼的民事诉讼[D];厦门大学;2001年
7 潘震颖;“合适成年人参与讯问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8 顾娟;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9 李胜雄;论我国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模式的重构[D];广东商学院;2011年
10 伊同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85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08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