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合法与有效之间——重思法院调解的价值取向及模式选择

发布时间:2018-07-07 12:20

  本文选题:法院调解 + 合法性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纠纷解决方式,法院调解在具备了权威性和灵活性的同时,也承受着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内在张力。我国法院在调解中分别通过"案结事了"和"依法调解"的要求对这两种价值加以强调,但是对有效性的追求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实践中,这种选择面临着有效性的自我消解和合法性不足的双重困难,而依法调解又由于自身内涵模糊和依据不足而难以成为有效调解的基础。"通过有效性累积合法性"和"基于合法性获得有效性"两种模式都不能完全契合中国的现实与理想,必须在转型社会背景下寻求两者间新的平衡之道。
[Abstract]:As a unique method of dispute resolution, court mediation not only has authority and flexibility, but also bears the inner tension of legitimacy and validity. The court of our country emphasizes these two kinds of values through the request of "case concluded" and "mediation according to law" respectively, but the pursuit of validity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practice, this choice is faced with the dual difficulties of self-deconstruction of validity and lack of legitimacy, and mediation according to law is difficult to become the basis of effective mediation because of its vague connotation and insufficient basis. " The two models of "cumulative validity based on validity" and "obtaining validity based on legitimacy" can not completely accord with the reality and ideal of China, so we must seek a new way of balance between th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ing society.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Y491)
【分类号】:D926.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季卫东,易平;调解制度的法律发展机制——从中国法制化的矛盾入手[J];比较法研究;1999年Z1期

2 周永坤;;论强制性调解对法治和公平的冲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李喜莲;;法院调解优先的冷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李浩;;当下法院调解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调解案件大量进入强制执行研究[J];法学;2012年01期

5 刘成祥;;新时期加强法院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法学;2011年04期

6 高其才;周伟平;;法官调解的“术”与“观”——以南村法庭为对象[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1期

7 苏力;;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中国法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芳;;论人民调解的法制意义及效力重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2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解瑞卿;;行政诉讼调解勃兴之三重动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管辉;雷娟利;;断裂与整合——澜沧江流域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动态统一[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姚显森;;论检察机关对能动司法的法律监督[J];长白学刊;2012年02期

6 高其才;黄宇宁;赵彩凤;;庭长的行政管理:全国32个先进人民法庭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7 金连涛;;罪刑法定原则下的能动司法——以常熟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实务为视角[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李语嫣;王聪;;超越公力救济中心主义——读《论私力救济》[J];研究生法学;2010年06期

9 刘敏;;法院不应追求调解率——对调解率节节攀升的反思与批判[J];研究生法学;2012年02期

10 王福华;;现代调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凤涛;;年龄与职业门槛——雇用年龄限制的正当性[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伶俐;;智慧的召唤与不可或缺的自知——“能动司法”语境下的法院裁判[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庆丰;谢锐勤;;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城乡二元社会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树森;;调解率的功能回归与机制重构——由案件调解后申请执行情况引发的追问、慎思与求解[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聂慧萍;;我国20年行政审判权运行的轨迹与启示:从对峙到协调——以行政诉讼协调撤诉现象分析行政审判权与行政权的关系[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邢会丽;;法院民事二审调解之辩思[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宗良;;诉讼调解在审判权运行中的角色定位——兼“以案论理”析三对核心关系的处理[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庄汉;叶茂;;以司法改革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从董必武对于法与社会关系的论述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10 陈启超;;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考量[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唐清利;公私权模糊场域的合作治理与规则自治[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6 尹华蓉;论亲告罪的合理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王荔;当代中国司法民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马国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纠纷解决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欢;行政解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何挺;现代刑事纠纷及其解决[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邓丽萍;完善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构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逸群;当下中国司法政策认知论[D];西北大学;2010年

4 丁晖;法院内置强制性调解制度的正当性分析和立法展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程思;论非诉讼调解与民事诉讼之关系[D];南昌大学;2011年

6 吴慧星;中美两国元首选举制度差异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7 颜海;论群众利益诉求的法制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蔡景光;农村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9 刘杨;人民陪审何以“陪而不审”[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马文昌;论人民法院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力;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2 肖扬;;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6年3月11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年04期

3 李昌道;;司法调解与和谐社会[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卢顺珍,陈惠良;论行政调解制度的确立[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孔祥俊;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项基本司法政策的法理分析[J];法律适用;2005年01期

6 肖建国,赵晋山;民事执行若干疑难问题探讨[J];法律适用;2005年06期

7 陈力;;民事调解高反悔率及其解释[J];法律适用;2010年07期

8 王发强;不宜要求“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9 苏力;知识在法律中的力量[J];法学;2002年12期

10 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J];法学;200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余增明 段庆丽;[N];江苏法制报;2010年

2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公丕祥;[N];人民法院报;2006年

3 樊美清邋梅贤明 何晓慧;[N];人民法院报;2007年

4 记者 卫建萍 通讯员 吴艳燕;[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课题组成员 章俊 骆忠新 吕秋红 周晓清 袁小荣;[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兰英;;ODR的管辖权问题探析[J];河北法学;2008年10期

2 郑东升;;商谈论、共识与法院调解[J];法制与社会;2010年25期

3 沈明磊;谢新竹;王成;;司法改革的价值向度——民本视阈下司法改革进路之分析[J];法学;2011年04期

4 郭松;林喜芬;;文本·实践·语境:公诉证据标准的现代性诊断[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05期

5 邵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之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卢椰枫;论法院调解的非讼化——司法ADR导入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之思考[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张策华,李明和;诉讼证据合法性问题辨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白洁;法院调解制度:检讨与重构[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宋朝武,刘小飞;从国际诉讼和解动向看我国法院调解改革[J];河北法学;2001年06期

10 栾东;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的制度缺陷[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雯;;论刑事证据的合法性及其完善[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2 徐莉;王志伟;;邀请人大代表协助法院调解的法理依据及社会价值之思考——以董老的人民司法思想创新法院调解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3 王春磊;;论环境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4 刘国胜;;建立与法院调解并重的诉讼和解制度,纯化合意解纷机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5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广军;;紧张、冲突与和谐——从法院调解协议的角度看法院调解的发展与创新[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建芳;;为逻辑三段论正名[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艳晴;;治理视野下乡镇检察室的设置探究——基于海南实践的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晓森;;关联交易的合法性之探讨——兼谈律师在关联交易中的职责与风险[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明;省法院调解成功12件督办案件[N];辽宁日报;2005年

2 记者 王晓晶;全市法院调解工作现场会在汝南召开[N];驻马店日报;2009年

3 苑克建 公丕岐;临江市法院调解新举效果好[N];长白山日报;2009年

4 记者 朱兴忠;甘州法院调解率大幅提高[N];张掖日报;2009年

5 殷海英 记者 孙立刚;桦川法院调解案件服判息诉率达100%[N];佳木斯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余建华 孟焕良 韩元恒 李霁;浙江高院推动“三位一体”格局 河北高院提出“三个深化”要求[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记者 陈露;努力形成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N];张掖日报;2009年

8 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 李兴魁 沈烨;复归与超越:调解氛围的现代化重塑[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陈 浩;屏南法院调解案自动履行率达九成[N];人民法院报;2004年

10 记者 吕爱哲 通讯员 唐凤伟;只要有一线希望决不放弃调解努力[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令健;法院调解社会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3 闫庆霞;法院调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雷明贵;法院调解的实践逻辑[D];上海大学;2010年

5 黄海涛;法院调解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杨志刚;诱惑侦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辛国清;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唐俊;调解制度构建新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姚志坚;司法便利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下法院调解之法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闫丽萍;论法院调解[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王瑞云;论法院调解[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袁丽娜;法院调解的检讨与重塑[D];四川大学;2004年

5 陈晨;人民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姜霞;反思与借鉴: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探索[D];湘潭大学;2003年

7 周敏华;试论法院调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常洁;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9 夏明丰;论法院调解制度[D];苏州大学;2003年

10 马艳;试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04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104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4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