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中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就与不足

发布时间:2018-07-13 09: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纠纷数量的急剧增长激发了中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快速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中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取得很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包括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体系的初步形成、诉讼机制的快速发展、综合性行政处置机制的形成、大调解机制的建构、信访制度的完善等。然而,中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在机制建设上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包括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有待提高、公法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民间性纠纷解决机制受到压制、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异化等。上述问题表明,中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展之路还很漫长,法学界应该进一步加强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为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体系的构建出谋划策,提供行之有效的思想引领和对策支持。
[Abstract]: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ocial disput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stimula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China.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construction, China's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These achievements mainly include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the pluralistic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syste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itigation mechan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ve handling mechanism.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mediation mechanism, the perfection of petition system, etc. However, China's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hese shortcomings include judicial authority and credibility to be improved, public law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folk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s suppre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s not coordinated, the function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s dissimilation and so on. The above problems show that China's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has a long way to go, and the legal circle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and mak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effectiv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countermeasure suppor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D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廖永安;诉讼内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协调与整合[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瑞兴;;涉诉信访与法治的中国路径——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背景[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2 吴涛;陈晓东;;乡土社会法律规避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3 李勇;;信访与司法关系之实证考察[J];中国司法;2012年05期

4 宋振玲;;信访制度的困境与解决途径探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丁英;;信访的理论思考与制度完善[J];福建法学;2007年03期

6 谢天长;;信访:过滤纠纷过程和压力机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张敏;戴娟;;困惑与出路:转型期法院涉诉信访制度的理性探究[J];法律适用;2009年06期

8 孙大雄;;信访制度功能的扭曲与理性回归[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9 汤维建;许尚豪;卢正敏;;2004年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究回顾[J];法学家;2005年01期

10 袁文婷;秦倩;;浅论信访制度与完善措施[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伟;;涉诉信访的现状、困境与解决途径[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2 蔡潇彬;;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创新——关于如何突破信访困境的新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占云发;叶蕾;;从董必武法学思想看人民法院涉讼信访问题的理性求解[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4 赵颖;;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思考[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丽昕;教育信访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哓春;基于信息管理视角的信访工作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卓;公益诉讼与社会公正[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李全文;民事诉讼调解一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高恩新;过程、行动者与危机管理[D];复旦大学;2008年

9 何挺;现代刑事纠纷及其解决[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刘行;行政审判依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佩玉;行政信访管辖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长青;民事纠纷的行政调解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邓丽萍;完善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构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正元;纠纷解决中的公安[D];苏州大学;2010年

5 于雷;行政复议和行政信访救济的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余见闻;信访救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彭欣;ADR在解决我国环境纠纷中的适用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李建波;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D];山东大学;2010年

9 庄婷婷;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10 谈芳;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军;中国信访体制的功能、问题和改革思路[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徐建英;实现公安信访工作法制化的若干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3 刘武俊;信访呼唤制度创新[J];记者观察;2002年07期

4 刘钢飞;试论依法信访的必要性及途径[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赵焱森;信访举报量的变化与思考[J];中国监察;2000年04期

6 徐少龙 ,王荣芝 ,陆方亭;宝应县推行“三个依法”办信访[J];中国监察;2002年22期

7 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J];法学研究;2004年03期

8 邓水松,陈建明;改革信访工作方式的新尝试——湖南桃江县建起了农村流动信访接待站[J];秘书之友;2003年07期

9 舒洪喜;民政信访要注重情理法结合[J];中国民政;2004年03期

10 郑尚元;;论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之完善——兼评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14号[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拥政;吴志刚;;构建家事纠纷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J];齐鲁学刊;2008年05期

2 刘晴辉;中国诉讼机制的近现代变迁及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3 顾世鹏;和博;;协商性司法初探[J];天府新论;2008年S2期

4 刘超;;环境侵权救济诉讼的内在机理与绩效考察[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5 乐虹;;浅析和谐社会中诉讼机制的价值取向[J];商业时代;2009年11期

6 马文;董邦俊;;高校安全事故纠纷解决的诉讼机制——以高校伤害事故为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7 李长城;法律真实是在诉讼机制下对客观真实的追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杨玉荣;黄晓权;;国企监督中利益相关者诉讼机制及其构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龙宗智;诉讼机制的冲突与协调──评刑诉法修改的学者建议稿[J];现代法学;1995年06期

10 杨华;;环境权诉讼机制完善的思考[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岳峰;;浅析刑事诉讼程序公正存在的问题[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刘浩;;试论商事仲裁调解中心的运作[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波;;关于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4 霍柯言;;苗族习惯法中“和”“无讼”文化内涵——对于重构我国诉讼文化的一点借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5 张百灵;;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解读[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银钟;评“检诉合一”诉讼机制[N];法制日报;2006年

2 黄家华;设立公益诉讼机制 努力消除“霸王条款”[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吴继生;司法和谐要贯穿司法领域[N];人民法院报;2007年

4 黄正光;万年新收案件无一上访[N];人民法院报;2008年

5 通讯员 戴伟东;打造和谐诉讼机制[N];天津政法报;2007年

6 姬忠彪邋朱云峰 本报通讯员 赵忠德;人民法庭撤并之后[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晏向华;法律守护人:“检诉合一”诉讼机制的着陆点[N];检察日报;2006年

8 高岭;现行诉讼机制的缺陷[N];证券时报;2003年

9 记者 周斌;建立健全方便群众诉讼机制[N];法制日报;2010年

10 傅达林(作者单位: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构建死刑错判的预防性诉讼机制[N];长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永慧;群体纠纷诉讼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殷勇;民事诉讼成本分析及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明;寻求诉讼机制与非诉机制的和谐[D];湘潭大学;2001年

2 曾妮;C2C电子商务争议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刘慧;刑民交叉案件诉讼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闫玮玮;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文祥;群体性消费纠纷的诉讼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蒋路兴;美国父权诉讼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曹婧;房屋权属登记纠纷诉讼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李晓莹;能动司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9 董静;我国消费者权益纠纷诉讼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曾鲲;示范诉讼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18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118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e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