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纠纷调解中的公平建构与公平逻辑
[Abstract]: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mediation practice of modern countrysid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chieve the fair settlement of disputes in different types and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how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It is found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that is, to maintain the mediation target, the role orientation of the mediator, moral background and authority,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mediation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including door mediation, as well as the fair proposal generally accepted by the rural society. Social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fairness and integration are important features of Chinese farmers' equity view.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D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麦宜生,王平;纠纷与法律需求——以北京的调查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陈柏峰;;调解、实践与经验研究——对调解研究的一个述评[J];清华法律评论;2007年00期
3 陈柏峰;;村落纠纷中的“外人”[J];社会;2006年04期
4 熊易寒;;人民调解的社会化与再组织对上海市杨伯寿工作室的个案分析[J];社会;2006年06期
5 黄宗智;尤陈俊;;调解与中国法律的现代性[J];中国法律;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登华;;试论可仲裁范围的限与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冯露;吴亚楠;;略论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可行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张娟;;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5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6 黄忠;;现代合同拘束力正当化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7 张缨;中国转型期企业间经济活动“低信任”违约现象的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杨慧;;论消费争议解决途径的障碍及疏通[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9 李晓光,孙瑞;关于建立我国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郭志远;;对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效率与保障:调解机制如何在我国民事争议解决中发挥作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谢桦;;论中国医疗纠纷ADR解决机制的建构[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6 张锐智;;论我国传统法文化在健全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7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8 陈会广;吴沅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与诉讼比较研究——基于金坛的案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谭光辉;;新世纪文学家的失约与失信[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10 金晓晨;张红;;组建多边主导的中国—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法律模式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崔宝敏;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宋兰旗;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胡继立;企业控制权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丹丹;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谢华;关于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及相关理论问题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孟兆芳;以人为本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原;解雇事由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谅;调裁制度的发展与理论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郭露璐;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曹麟蔚;劳动争议证明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戎;罪与孽:中国的“法治”与“德治”概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范愉;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J];比较法研究;2003年04期
3 强世功;“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一起“依法收贷”案的再分析[J];比较法研究;1998年03期
4 缪晓宝;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司法;2004年09期
5 范愉;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J];中国司法;2004年10期
6 范愉;有关调解法制定的若干问题(上)[J];中国司法;2005年10期
7 冯象;秋菊的困惑[J];读书;1997年11期
8 范愉;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法律适用;2005年02期
9 韩波;人民调解:后诉讼时代的回归[J];法学;2002年12期
10 张卫平;人民调解:完善与发展的路径[J];法学;2002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险峰,李明哲;当前人民调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司法;2004年11期
2 闫庆霞;;人民调解前置制度之反思——以民事程序选择权为讨论的出发点[J];法学家;2007年03期
3 乔世骄;;浅议社会建构主义范式下的人民调解[J];法制与社会;2011年17期
4 王福华;;中国调解体制转型的若干维度[J];法学论坛;2010年06期
5 于超;;人民调解“四做法”[J];人民调解;2006年05期
6 于克涛,何士锋;人民调解制度的社会基础论[J];甘肃农业;2005年01期
7 邵军;从ADR反思我国的民事调解现状[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郭荣标;完善人民调解立法的几点建议[J];河北法学;1989年05期
9 易军;;非正式纠纷解决中的关系量化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薛春喜;浅谈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定位(上)[J];中国司法;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春风;;律师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路径[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晓唯;胡强;张茉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张云香;;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创新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启示[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5 高雪梅;;律师参与社区调解与社会和谐[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李桂荣;周芳红;;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青海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方龙华;郑国辉;;能动司法与司法为民工作机制之优化建构——以司法协理工作机制的创建实践为样本[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滕亚为;;试析当前纠纷的特点与完善纠纷解决机制[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娟;;环境纠纷行政性ADR机制的构建[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10 陈保中;;社会纠纷解决:行政机制及其优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梁明远;创新机制为大局服务立足解纷为人民司法[N];甘肃日报;2009年
2 记者 缪小霞 报道组 周吉敏;纠纷一发生 调解先到位[N];温州日报;2010年
3 记者 卢好亮 通讯员 顾风章;县司法局排疑解难促发展[N];周口日报;2009年
4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 朱深远 魏新璋 傅樟绚 邵天一 葛建明 程建乐 黄华 蔡国伟 夏群佩;多元解纠方式:缓解司法需求与资源稀缺矛盾[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吴涛 高文新 晓马;2010年化解7.6万多宗矛盾纠纷[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晓林;中国为“东方经验”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程欲民 元春华;让调解沾满泥土的芬芳[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田成有;调得明 解得开[N];人民法院报;2010年
9 许莉 记者 杨津玉;信州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作用[N];上饶日报;2008年
10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余钊飞;村政建设与早期人民调解的发展[N];人民法院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文香;蒙古族习惯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何宏耀;高等院校与学生纠纷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乔丽荣;石桥村纠纷中身份、认同与权利[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杨戴云;多元权威冲突与交错[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姚志坚;司法便利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婉芬;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王彩君;论ADR在我国的完善[D];山西大学;2006年
3 王志华;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路径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4 徐志飞;试论当代中国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朱姝;论司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小平;群体性纠纷调解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赵会朝;行政调解的困境及对策[D];吉林大学;2007年
8 黄臻臻;论民事纠纷的行政裁决[D];厦门大学;2007年
9 潘乾;论行政调解[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权;法院在调解中的功能比较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25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52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