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司法实践看期待可能性
发布时间:2017-03-29 04:11
本文关键词:从我国司法实践看期待可能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是以德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中的一个刑法学理论——期待可能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其在上述国家刑法体系中是作为规范责任论的核心理论,是属于大陆法系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中有责性的要素之一。期待可能性,从内涵上看,是指依据行为时的客观情状,期待行为人不为犯罪行为而为适法行为的可能性。本文基于该理论所表达的一种融情于法、人文关怀的精神而来探讨在我国刑法体系下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由于我国的刑法体系与大陆法系存在着体系上的巨大差异,以及期待可能性理论本身的抽象性,所以笔者在论文中是出于一种较为谨慎的态度来探讨期待可能性的引进和融合的。笔者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的需求引出期待可能性理论,继而评述了学者们关于期待可能性内涵、标准、体系地位等问题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最后,笔者结合案例来分析印证论文中对期待可能性定位的可行性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本文中,笔者认同并采用了狭义的期待可能性概念,即依据行为之际的现实情形,能够期待行为人不实施犯罪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反之,则为期待不可能性。关于期待可能性适用标准存在以下几种主流观点:国家标准说、行为人标准说、类型人标准说、平均人标准说。在对各观点评述后,笔者倾向平均人标准说同时也指出了各标准说共同存在的有形无实,进而探讨了期待可能性适用标准的本质。关于期待可能性的体系地位,笔者的认识有别于将其归置刑事责任的主流观点,而倾向将其纳入酌定量刑情节之中,这样既能维护我国刑法构成体系,又能有效限制该理论的滥用。最后,笔者选取了几个被学者们认为有必要适用期待可能性解决的案例,考察是否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确属无法有效解决而需借助期待可能性。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刑法体系之内对于解决此类案件并非存在重大障碍,,即便存在一些问题,也并非借助期待可能性才能予以解决,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笔者将该理论置于酌定量刑情节的合理性。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 标准 体系地位 司法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1
- 一、结合当前司法实践的诉求谈期待可能性的引入11-12
- 二、期待可能性的基本理论12-15
-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及内涵12-13
- (二)期待可能性的理论价值13-14
- (三)对期待可能性的质疑14-15
- 三、期待可能性的标准15-21
- (一)对期待可能性标准的观点评析15-18
- (二)期待可能性标准的实质探讨18-21
- 四、关于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地位21-26
- (一)对期待可能性地位观点的评述21-22
- (二)期待可能性地位之笔者观点22-26
- 五、关于期待可能性的适用26-31
- (一)期待可能性的适用述说26-27
- (二)结合案例(以故意犯为例)分析期待可能性的适用27-29
- (三)结合案例(以过失犯为例)分析期待可能性的适用29-31
- 六、对于期待可能性司法适用的建议31-32
- 七、余论32-34
- 参考文献34-36
- 致谢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冯亚东;张丽;;期待可能性与犯罪动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丁银舟,郑鹤瑜;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3 汪明亮;“救人救出的人命案”引发的法律思索——兼谈期待可能性理论[J];法学;1998年07期
4 龙立豪,马六生;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杨国章;;许霆案与期待可能性理论[J];时代法学;2008年04期
6 马克昌;德、日刑法理论中的期待可能性[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高铭暄;;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J];中国法学;2009年02期
8 孙万怀;李春燕;;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标准规范化的实证考察[J];政治与法律;2012年09期
本文关键词:从我国司法实践看期待可能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7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