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有效性个案研究 ——以刘庙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25 02:20
自我国推进城镇化改革以来,熟人社会的农村逐渐向以陌生人为主的城镇化方向发展,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农村矛盾纠纷频繁产生。农村人民调解员在化解纠纷矛盾,维护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大治安”研究视角出发,运用深度访谈法,深入基层农村,研究人民调解员的纠纷调解机制;对其调解纠纷的有效性进行观察,从而发现农村人民调解员化解纠纷矛盾有效性的现状;结合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的有效性比较低。一方面是后续关系恢复的数量较少,关系存在裂痕的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是村民对人民调解员调解的满意度不高。从访谈的相关资料中发现,部分民事纠纷易衍生新次级纠纷,激化矛盾;纠纷双方对人民调解员调解的满意度不高;纠纷双方后续关系存在裂痕,“心刺”难消;农村人民调解员角色定位存在偏差等。从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现状看,预期利益是影响调解成功与失败结果的最核心因素;人际关系贯穿调解过程始终,推动和变更调解结果;人民调解员公信力是促进调解结果成功的重要保证;法意和传统道德与风俗习惯是影响调解结果的重要依据。根据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农村人民调解员...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1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农村人民调解员
1.2.2 纠纷调解的有效性
1.2.3 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与治安调解的关系
2 研究价值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框架
3.3 研究假设
3.3.1 假设一:预期利益假设
3.3.2 假设二:法意假设
3.3.3 假设三:传统道德与风俗习惯假设
3.3.4 假设四:人际关系假设
3.3.5 假设五:人民调解员公信力假设
3.4 有效性研究指标体系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方法
4.2 深度访谈法
4.3 观察法
5 研究创新
6 调查的实施
7 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的纠纷类型、机制与机制特征
7.1 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的纠纷类型
7.2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机制
7.3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的机制特征
8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有效性现状
8.1 次级纠纷为主,部分民事纠纷衍生新次级纠纷
8.2 纠纷双方全部签署书面契约
8.3 纠纷双方满意的结果占多数,部分村民对纠纷结果不满意
8.4 民事纠纷转化结果存在激化现象,纠纷矛盾弱化消失的现象占多数
8.5 后续关系存在裂痕的数量较多,陌生关系和恢复关系数量较少
9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有效性假设检验
9.1 预期利益是影响调解成功与失败结果的最核心因素
9.2 法意是影响调解结果的重要依据
9.3 传统道德与风俗习惯是影响调解结果的重要依据
9.4 人际关系贯穿影响调解过程始终,推动和变更调解结果
9.5 人民调解员公信力是促进调解结果成功的重要保证
9.6 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强弱对比
10 研究发现
10.1 部分民事纠纷易衍生新次级纠纷,激化矛盾
10.2 纠纷双方对人民调解员调解的满意度不高
10.3 纠纷双方后续关系存在裂痕,“心刺”难消
10.4 农村人民调解员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10.5 未考虑到农村人民调解员的自然属性对纠纷调解的作用
11 提升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有效性的对策
11.1 要合理分配预期利益,化解纠纷矛盾
11.1.1 要秉持公正,合理分配预期利益
11.1.2 要巧用技术,化解纠纷矛盾
11.2 要做“法意引导者”,贯彻遵法守法观念
11.2.1 要做“法意引导者”
11.2.2 要贯彻遵法守法观念
11.3 要依据传统道德与风俗习惯,灵活化解纠纷矛盾
11.3.1 用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化解纠纷
11.3.2 用风俗习惯的约定方式化解纠纷
11.4 厘清人际关系,用“全息”调解机制解决矛盾纠纷,提升村民满意度
11.4.1 认清村民满意度的关注重点
11.4.2 贯彻“全息”纠纷调解机制
11.4.3 增加纠纷调解回访机制
11.5 提高农村人民调解员公信力,三个“用心”消除“心刺”
11.5.1 用恒心提升素质
11.5.2 用诚心化解矛盾
11.5.3 用热心帮助村民
11.6 规范农村人民调解员专业化发展
11.6.1 规范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范围
11.6.2 严格农村人民调解员录用制度
11.6.3 规范农村人民调解员工资保障制度
12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村人民调解员访谈提纲
附录B 农村村民的访谈提纲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2998368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1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农村人民调解员
1.2.2 纠纷调解的有效性
1.2.3 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与治安调解的关系
2 研究价值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框架
3.3 研究假设
3.3.1 假设一:预期利益假设
3.3.2 假设二:法意假设
3.3.3 假设三:传统道德与风俗习惯假设
3.3.4 假设四:人际关系假设
3.3.5 假设五:人民调解员公信力假设
3.4 有效性研究指标体系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方法
4.2 深度访谈法
4.3 观察法
5 研究创新
6 调查的实施
7 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的纠纷类型、机制与机制特征
7.1 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的纠纷类型
7.2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机制
7.3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的机制特征
8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有效性现状
8.1 次级纠纷为主,部分民事纠纷衍生新次级纠纷
8.2 纠纷双方全部签署书面契约
8.3 纠纷双方满意的结果占多数,部分村民对纠纷结果不满意
8.4 民事纠纷转化结果存在激化现象,纠纷矛盾弱化消失的现象占多数
8.5 后续关系存在裂痕的数量较多,陌生关系和恢复关系数量较少
9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有效性假设检验
9.1 预期利益是影响调解成功与失败结果的最核心因素
9.2 法意是影响调解结果的重要依据
9.3 传统道德与风俗习惯是影响调解结果的重要依据
9.4 人际关系贯穿影响调解过程始终,推动和变更调解结果
9.5 人民调解员公信力是促进调解结果成功的重要保证
9.6 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强弱对比
10 研究发现
10.1 部分民事纠纷易衍生新次级纠纷,激化矛盾
10.2 纠纷双方对人民调解员调解的满意度不高
10.3 纠纷双方后续关系存在裂痕,“心刺”难消
10.4 农村人民调解员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10.5 未考虑到农村人民调解员的自然属性对纠纷调解的作用
11 提升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有效性的对策
11.1 要合理分配预期利益,化解纠纷矛盾
11.1.1 要秉持公正,合理分配预期利益
11.1.2 要巧用技术,化解纠纷矛盾
11.2 要做“法意引导者”,贯彻遵法守法观念
11.2.1 要做“法意引导者”
11.2.2 要贯彻遵法守法观念
11.3 要依据传统道德与风俗习惯,灵活化解纠纷矛盾
11.3.1 用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化解纠纷
11.3.2 用风俗习惯的约定方式化解纠纷
11.4 厘清人际关系,用“全息”调解机制解决矛盾纠纷,提升村民满意度
11.4.1 认清村民满意度的关注重点
11.4.2 贯彻“全息”纠纷调解机制
11.4.3 增加纠纷调解回访机制
11.5 提高农村人民调解员公信力,三个“用心”消除“心刺”
11.5.1 用恒心提升素质
11.5.2 用诚心化解矛盾
11.5.3 用热心帮助村民
11.6 规范农村人民调解员专业化发展
11.6.1 规范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范围
11.6.2 严格农村人民调解员录用制度
11.6.3 规范农村人民调解员工资保障制度
12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村人民调解员访谈提纲
附录B 农村村民的访谈提纲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2998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99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