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分析视角下对扒窃行为司法适用若干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04:06
本文关键词:实证分析视角下对扒窃行为司法适用若干问题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司法实践中,扒窃类犯罪隐蔽性强,查处困难,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出台后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这三类行为直接规定为构成盗窃罪。虽然《刑法修正案(八)》对扒窃作了明文规定,但是刑法条文的规定却过于简单,给司法实践带来操作上的困难;同时,有关扒窃的理论研究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使得司法实践中对于扒窃的认定处理产生了一些分歧。上述分歧主要集中在扒窃对象如何界定、扒窃类犯罪的犯罪形态该如何区分、扒窃入罪不考虑数额限定是否合理等方面。本文以检察办案中有关扒窃犯罪的真实案例为蓝本,重点分析检法两家在认定扒窃行为适用法律上的分歧,结合理论界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司法操作中的难点及盲点,提出完善方法,,以期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解决实务操作中的问题和困惑。 全文共分四个章节: 第一章从分析检察机关办理扒窃类案件的数据特点入手,通过对扒窃类典型案例(尤其针对法检两家适用法律上存在争议的案件)的归纳和比较,提出司法实践中处理扒窃类案件的难点及困惑。 第二章从立法沿革的角度比较和梳理不同时期对扒窃行为的法律规定,得出扒窃入罪不应有数额限定这一原则通过一个渐进的立法过程,已然从实践操作共识上升到一个规范性通识的立法层面。 第三章对扒窃构罪的实务认定作深入剖析。扒窃入罪无须考虑数额限定;扒窃类犯罪应以实际窃得的财物为区分既遂、未遂的标准;明确了扒窃有关构成要素的司法界定标准,发生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是认定扒窃的必要条件;扒窃对象必须为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扒窃手段不一定要求有技术性。 第四章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分析扒窃类犯罪持续高发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预防扒窃犯罪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实证 扒窃 司法适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4.3;D9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导论9-12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9
- 二、 现有文献综述9-11
- 三、 研究目的和方法11-12
- 第一章 对部分扒窃类案件的情况统计及争议分析12-18
- 第一节 一定时期内办理扒窃类案件的数据情况12-13
- 一、 关于扒窃类犯罪的特点12
- 二、 关于扒窃类犯罪的受理情况12-13
- 第二节 公检法三机关对扒窃类犯罪司法适用方面的主要争议13-18
- 一、 关于扒窃对象的界定问题13-15
- 二、 关于扒窃行为本身是否要求具有技术性的问题15-16
- 三、 关于扒窃类犯罪的犯罪形态问题16
- 四、 司法实践中关于对扒窃入罪的实际处理16-18
- 第二章 关于扒窃入罪的立法沿革18-22
- 第三章 关于扒窃构罪的实务认定22-39
- 第一节 扒窃入罪无须考虑其数额的限定22-26
- 一、 学理上主要争议22-23
- 二、 构成扒窃犯罪不应考虑数额限定的现实因素和理论依据23-26
- 第二节 区分扒窃既遂、未遂应以实际窃得财物为界限26-31
- 一、 扒窃犯罪系结果犯27-29
- 二、 扒窃应以行为人实际窃得的财物为既遂标准29-31
- 第三节 对扒窃构成要素的具体司法界定31-39
- 一、 扒窃行为必须发生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31-33
- 二、 扒窃对象须为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33-37
- 三、 扒窃的手段不强求必须要具有技术性37-39
- 第四章 关于扒窃犯罪的预防39-43
- 第一节 扒窃类犯罪持续高发的成因分析39-41
- 一、 社会转型的碰撞不断刺激扒窃犯罪的增长势头39
- 二、 犯罪成本低廉滋生扒窃犯罪的蔓延土壤39-40
- 三、 群众防范意识薄弱助推扒窃犯罪分子侥幸心里40
- 四、 查处困难助长了犯罪分子嚣张气焰40-41
- 第二节 扒窃犯罪的预防措施41-43
- 一、 拓宽宣传渠道,开展警示教育41
- 二、 针对发案规律,监控重点场所41
- 三、 加大科技投入,打造专业队伍41-42
- 四、 加强多方联动,完善后续处置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后记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翔;;从“但书”条款适用看司法如何遵循立法[J];法学;2011年07期
2 孙万怀;王丽超;;“扒窃”入罪后的司法审慎[J];法学杂志;2013年11期
3 李翔;;新型盗窃罪的司法适用路径[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贾立岩;;浅谈对公交车上扒窃犯罪及法律适用的几点认识[J];今日科苑;2009年24期
5 梁根林;;但书、罪量与扒窃入罪[J];法学研究;201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实证分析视角下对扒窃行为司法适用若干问题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0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