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3 08:02
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实践,要求建立成熟的法律援助制度。同时,由于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社会矛盾出现新的变化在所难免,弱势群体的数量也急剧增长。因此,如何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以便有效维护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成了当务之急。从这个立场出发,本文考察了中外法律援助制度建立的历史、社会背景及过程,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调研,并参考有关资料,分析了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在建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中的原因,并在考虑我国的社会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在立法设计、资金筹措、机构设置、人员管理、社区合作及援助理念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建议,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导言
一、 法律援助制度的历史沿革及中外对比研究
(一) 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 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1 、 法律援助以自发的慈善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初创阶段
2 、 法律援助社会化阶段
3 、 法律援助福利国家体系阶段
4 、 法律援助实现社会正义阶段
5 、 法律援助国际化即人权保障阶段
(三) 西方各国法律援助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根源与社会条件
1 、 政治原因:资产阶级团结穷人进行革命的需要
2 、 经济原因:缓和劳资矛盾,使资本主义走向繁荣的需要
3 、 社会原因:解决社会矛盾和法律信仰危机的需要
4 、 法制原因:宪政制度及律师制度发展的结果
5 、 理论原因:人权理论的推动
(四) 中国法律援助制度诞生的经过
1 、 新中国成立以前:根本不存在法律援助制度
2 、 新中国诞生到改革开放前:缺乏社会基础,无法建立法律援助制度
3 、 1979年到1993年:律师制度重建,但法律援助制度仍未建立
4 、 1993年至今:法律援助制度在全国基本正式建立
(五) 中外法律援助制度的对比研究
1 、 比较模型的建立
2 、 比较内容的归类和分析
二、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探讨
(一) 法律援助制度在立法上存在不足的社会学分析
1 、 立法宏观方面的不足之处
2 、 立法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 法律援助制度在执行和实施方面面临的困境
1 、 经费问题是制约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的瓶颈
2 、 援助机构设置、运作、工资及人力保障方面的问题
3 、 对法律援助的监督权行使不充分
(三) 法律援助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1 、 法律援助制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尚不稳固
2 、 法律援助制度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薄弱
3 、 法律援助制度面临政治过度组织化的窘境
4 、 传统文化的某些消极因素形成法律援助的消极氛围
5 、 从属于程序法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空间有限
三、 完善我国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制度的对策
(一) 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 、 目的性原则
2 、 现实适应性原则
3 、 效益性原则
4 、 系统性协调性原则
5 、 阶段性可持续性原则
(二) 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对策
1 、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出发点: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2 、 立足于社会学在法律援助立法方面的思考和看法
3 、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在资金、机构和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4 、 法律援助的社会化运行模式
结束语
附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的法律与国家的法律——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中西法律的差异[J]. 周永坤. 法商研究. 2003(02)
[2]上海弱势妇女群体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梁良. 社会心理科学. 2003(01)
[3]中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2002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 黄昆,曹燕,徐芳宁.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02)
[4]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若干思考[J]. 关英彦. 中国律师. 2003(03)
[5]中国西部法律文化变革的现代性取向及其代价[J]. 王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6]程序正义论——一种法社会学的反思[J]. 孙洪坤. 现代法学. 2003(01)
[7]法律失灵:一个客观的法律现象[J]. 芮卫东.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01)
[8]反贫困法律问题研究[J]. 孟庆瑜.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01)
[9]法律援助:法律界的“希望工程”[J]. 杨勇. 中国律师. 2003(01)
[10]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J]. 金艳,刘巍.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06)
本文编号:3434269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导言
一、 法律援助制度的历史沿革及中外对比研究
(一) 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 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1 、 法律援助以自发的慈善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初创阶段
2 、 法律援助社会化阶段
3 、 法律援助福利国家体系阶段
4 、 法律援助实现社会正义阶段
5 、 法律援助国际化即人权保障阶段
(三) 西方各国法律援助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根源与社会条件
1 、 政治原因:资产阶级团结穷人进行革命的需要
2 、 经济原因:缓和劳资矛盾,使资本主义走向繁荣的需要
3 、 社会原因:解决社会矛盾和法律信仰危机的需要
4 、 法制原因:宪政制度及律师制度发展的结果
5 、 理论原因:人权理论的推动
(四) 中国法律援助制度诞生的经过
1 、 新中国成立以前:根本不存在法律援助制度
2 、 新中国诞生到改革开放前:缺乏社会基础,无法建立法律援助制度
3 、 1979年到1993年:律师制度重建,但法律援助制度仍未建立
4 、 1993年至今:法律援助制度在全国基本正式建立
(五) 中外法律援助制度的对比研究
1 、 比较模型的建立
2 、 比较内容的归类和分析
二、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探讨
(一) 法律援助制度在立法上存在不足的社会学分析
1 、 立法宏观方面的不足之处
2 、 立法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 法律援助制度在执行和实施方面面临的困境
1 、 经费问题是制约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的瓶颈
2 、 援助机构设置、运作、工资及人力保障方面的问题
3 、 对法律援助的监督权行使不充分
(三) 法律援助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1 、 法律援助制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尚不稳固
2 、 法律援助制度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薄弱
3 、 法律援助制度面临政治过度组织化的窘境
4 、 传统文化的某些消极因素形成法律援助的消极氛围
5 、 从属于程序法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空间有限
三、 完善我国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制度的对策
(一) 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 、 目的性原则
2 、 现实适应性原则
3 、 效益性原则
4 、 系统性协调性原则
5 、 阶段性可持续性原则
(二) 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对策
1 、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出发点: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2 、 立足于社会学在法律援助立法方面的思考和看法
3 、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在资金、机构和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4 、 法律援助的社会化运行模式
结束语
附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的法律与国家的法律——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中西法律的差异[J]. 周永坤. 法商研究. 2003(02)
[2]上海弱势妇女群体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梁良. 社会心理科学. 2003(01)
[3]中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2002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 黄昆,曹燕,徐芳宁.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02)
[4]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若干思考[J]. 关英彦. 中国律师. 2003(03)
[5]中国西部法律文化变革的现代性取向及其代价[J]. 王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6]程序正义论——一种法社会学的反思[J]. 孙洪坤. 现代法学. 2003(01)
[7]法律失灵:一个客观的法律现象[J]. 芮卫东.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01)
[8]反贫困法律问题研究[J]. 孟庆瑜.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01)
[9]法律援助:法律界的“希望工程”[J]. 杨勇. 中国律师. 2003(01)
[10]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J]. 金艳,刘巍.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06)
本文编号:3434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434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