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发布时间:2022-01-04 10:44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社会的稳定、法治的建构等息息相关。在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司法都曾经或正在面对诉讼的压力。利用民间纠纷解决机制分流法院压力、重视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已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得到验证。“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抚慰与合意的性质对于社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满足两种皆大欢喜的利益结合:一种利益是关注提供给个人的司法的质量和可接近性;另一种利益是能够应付严重的法院拥塞和飞涨的法院成本。”①ADR思潮在西方法治发展高度文明的国家蓬勃势头不可阻挡。被借鉴者誉为“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制度的便捷性、效率性、低耗性等优势,正是它被当今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重要因素。反观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由于立法上的不完善和制度改革上的落后,近20年呈急剧下降趋势。急速攀升的诉讼压力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司法诉讼机制在解决民间纠纷方面的局限性凸现,理论界与实务界越来越关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尤其是历史上一度辉煌的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本文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入手,运用社会学和法学研究的方法,将人民调解与现有的其他调解方式比较,分析了人民调...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选题缘起
2. 研究综述
3. 论文实施工作
一、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1. 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
3. 人民调解的特点
4. 人民调解遵循的原则和工作程序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价值体现
1. 人民调解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2. 人民调解制度有利于缓解诉讼压力
3. 人民调解制度在纠纷解决上能兼顾节约与高效
4. 人民调解制度有利于培育和谐的社会秩序
5. 人民调解制度有利于体现实质正义
三、社会转型与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
1. 我国社会转型表现
1.1 社会结构的分化
1.2 经济生活多元化
1.3 个人利益需求凸显
1.4 法治成为社会秩序的核心
2. 社会转型时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
2.1 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人民调解制度功能弱化
2.2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偏离使人民调解面临困境
2.3 法治环境下的曲解阻碍人民调解的发展
2.4 人民调解体制局限性的影响和制约
四、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1. 对人民调解进行正确的定位
2. 完善有关人民调解制度的立法
3. 改进人民调解员选任制度
4. 优化人民调解的程序约束
5. 实现人民调解体制上的转型
6. 加大政府对人民调解的财政保障和监督
7. 建立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法院调解的制度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台湾诉前调解制度分析[J]. 张榕. 台湾研究. 2006(01)
[2]论“和谐社会”的私法构建[J]. 王利民,郭明龙. 河北法学. 2006(02)
[3]略论中国传统无讼法律文化对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启示[J]. 高军,龙一平,徐宏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4]论公民法治意识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及其消除方法[J]. 赵胜营.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5]调解的重构(上)——以法院调解的改革为重点[J]. 范愉.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02)
[6]论民间调解组织之重构[J]. 何兵. 中国司法. 2004(02)
[7]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J]. 范愉. 比较法研究. 2003(04)
[8]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J]. 范愉. 学海. 2003(01)
[9]人民调解:后诉讼时代的回归[J]. 韩波. 法学. 2002(12)
[10]不能回避的国情制约[J]. 瞭望新闻周刊. 2002(45)
本文编号:3568191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选题缘起
2. 研究综述
3. 论文实施工作
一、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1. 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
3. 人民调解的特点
4. 人民调解遵循的原则和工作程序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价值体现
1. 人民调解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2. 人民调解制度有利于缓解诉讼压力
3. 人民调解制度在纠纷解决上能兼顾节约与高效
4. 人民调解制度有利于培育和谐的社会秩序
5. 人民调解制度有利于体现实质正义
三、社会转型与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
1. 我国社会转型表现
1.1 社会结构的分化
1.2 经济生活多元化
1.3 个人利益需求凸显
1.4 法治成为社会秩序的核心
2. 社会转型时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
2.1 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人民调解制度功能弱化
2.2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偏离使人民调解面临困境
2.3 法治环境下的曲解阻碍人民调解的发展
2.4 人民调解体制局限性的影响和制约
四、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1. 对人民调解进行正确的定位
2. 完善有关人民调解制度的立法
3. 改进人民调解员选任制度
4. 优化人民调解的程序约束
5. 实现人民调解体制上的转型
6. 加大政府对人民调解的财政保障和监督
7. 建立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法院调解的制度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台湾诉前调解制度分析[J]. 张榕. 台湾研究. 2006(01)
[2]论“和谐社会”的私法构建[J]. 王利民,郭明龙. 河北法学. 2006(02)
[3]略论中国传统无讼法律文化对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启示[J]. 高军,龙一平,徐宏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4]论公民法治意识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及其消除方法[J]. 赵胜营.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5]调解的重构(上)——以法院调解的改革为重点[J]. 范愉.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02)
[6]论民间调解组织之重构[J]. 何兵. 中国司法. 2004(02)
[7]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J]. 范愉. 比较法研究. 2003(04)
[8]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J]. 范愉. 学海. 2003(01)
[9]人民调解:后诉讼时代的回归[J]. 韩波. 法学. 2002(12)
[10]不能回避的国情制约[J]. 瞭望新闻周刊. 2002(45)
本文编号:3568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56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