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调解优先”司法政策下的法院调解异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20:15

  本文关键词:“调解优先”司法政策下的法院调解异化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很难想像一个关切中国前途的法律研究者,能够对法院调解制度在这个国家现当代司法史中戏剧性的兴衰无动于衷。自2002年起,中国司法当局开始逐步推行在日后被概念化为“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使调解(包括行政调解、法院调解、人民调解)在经历近10年的衰退后出现强势“逆袭”,成为司法改革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即以此一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法院调解为考察面,通过分析“调解优先”司法政策的形成背景及发展过程,展现这一政策推行过程中所无法解决并且日益加剧的、自司法改革启幕以来于民事审判和司法管理领域中始终挥之不去的种种乱象,反思法院调解制度在近二十年的时程中戏剧般的命运起伏,以图照见中国司法制度的深层机理。 依循政策的由来——问题——反思这一逻辑结构,本文以三个篇章展开如次论述: 第一章:描述“调解优先”司法政策的形成流变。是章对1950年代以来中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行粗线条的描述,对笔者所认为支撑政策变迁背后的种种社会、政治、司法因素进行相对细致的分析。 第二章:展现“调解优先”司法政策下的法院调解异化现象及其危害。是章旨在描述“调解优先”司法政策在运作过程中造成的审判管理权大规模扩张而恣意干扰审判权的正常行使,以及由此引发的审判权在调解程序低羁束性的制度条件下不断扩张,从而全面侵犯当事人的程序、实体处分权等现象。 第三章:反思“调解优先”司法政策所引发种种乱象。是章在对前文的现象、成因分析基础上,点出全文的基本命题:所谓“调解异化”现象的本质系1990年代以来中国司法改革中不断朗现的“双重尺蠖效应”,即以“扩张审判管理职权——推卸审判监督职责”为轴线的司法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和以“扩张审判职权——推卸审判职责”为轴线的审判方式改革路径的延续和变体。是章以此一命题为出发点评述近20年来与司法改革史相伴的主要理论争议,展现笔者所认为的我国司法改革理论知识生产与司法改革待解的“真问题”需求之间不断发生脱节的危险情态。 第一章第一、二节与第三章第一节为全文重点片段。
【关键词】:“调解优先”司法政策 法院调解 异化 司法改革 尺蠖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2
【目录】:
  • 内容摘要3-5
  • ABSTRACT5-13
  • 引言13-20
  • 一、 问题的提出13-17
  • 二、 命题的设定17-18
  • 三、 行文结构说明18-20
  • 第一章 “调解优先”司法政策的由来20-59
  • 一、 “调解优先”司法政策出台前的法院调解发展镜像21-39
  • (一) 前司法改革时期的法院调解21-30
  • (二) 司法改革初期的法院调解30-39
  • 二、 “调解优先”司法政策出台的成因研判39-49
  • (一) 社会原子化:基础性原因力39-41
  • (二) 政治形势:导向性原因力41-42
  • (三) 司法改革失败:直接原因力42-49
  • 三、 “调解优先”司法政策的成型过程解读49-59
  • (一) 萌蘖在犹疑中:2002-2004 年49-53
  • (二) 在“和谐社会”语境下显山露水:2005-2007 年53-54
  • (三) 从“调解优先”到“大调解”:2008 年至今54-59
  • 第二章 “调解优先”司法政策下的法院调解异化表现与影响59-83
  • 一、 对审判活动正常秩序的扰乱60-69
  • (一) 审判质效考核下的行为强制60-62
  • (二) 形成的负面影响62-69
  • 二、 对当事人程序性权利的侵犯69-76
  • (一) 对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侵犯69-70
  • (二) 对当事人程序参与权的侵犯70-72
  • (三) 对当事人程序救济权的侵犯72-73
  • (四) 形成的负面影响73-76
  • 三、 对当事人实体性权利的侵犯76-83
  • (一)强制化的实体权利处分76-77
  • (二)对恶意调解现象的纵容77-78
  • (三) 形成的负面影响78-83
  • 第三章 法院调解异化现象引致的思考83-112
  • 一、司法改革中的“双重尺蠖效应”83-107
  • (一)司法改革的“真问题”83-97
  • (二) 调判关系的“理想图景”97-104
  • (三) 告别制度建构中的“土冒进”与“洋冒进”104-105
  • (四) 以自愿合法、事清责明原则羁束审判权105-107
  • 二、 遏制法院调解异化现象的制度作业107-112
  • (一) 修正审判质效考核机制107-108
  • (二) 明确先行调解、立案调解相关规范108-109
  • (三) 保障程序可参与性109-110
  • (四) 完善调解案件救济机制110-112
  • 结语112-115
  • 参考文献115-132
  • 附表132-136
  • 致谢136-1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洁;法院调解制度:检讨与重构[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宋朝武,刘小飞;从国际诉讼和解动向看我国法院调解改革[J];河北法学;2001年06期

3 栾东;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的制度缺陷[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魏晓娟;我国法院调解与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上和解之比较[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林争晖;;论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6 ;工伤赔偿“打折”令谁蒙羞[J];协商论坛;2010年11期

7 宁泽兰;;法院调解之路向何处去[J];法制与社会;2011年08期

8 钟鸣,何波;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构想[J];法律适用;2003年08期

9 郑小明,罗志坚;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原因及完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高济昌;;司法调解的再完善[J];法律适用;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莉;王志伟;;邀请人大代表协助法院调解的法理依据及社会价值之思考——以董老的人民司法思想创新法院调解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2 王春磊;;论环境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3 刘国胜;;建立与法院调解并重的诉讼和解制度,纯化合意解纷机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4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广军;;紧张、冲突与和谐——从法院调解协议的角度看法院调解的发展与创新[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晨;;法院调解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对福建某基层法院的实证调查[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王祺国;;论和谐司法[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肖芳;周方召;;存在监管的司法寻租行为博弈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彭君;;论董必武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思想及其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陈蒙 朱胤霖;创新民族地区法院调解工作机制[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李明;省法院调解成功12件督办案件[N];辽宁日报;2005年

3 记者 王晓晶;全市法院调解工作现场会在汝南召开[N];驻马店日报;2009年

4 苑克建 公丕岐;临江市法院调解新举效果好[N];长白山日报;2009年

5 记者 朱兴忠;甘州法院调解率大幅提高[N];张掖日报;2009年

6 殷海英 记者 孙立刚;桦川法院调解案件服判息诉率达100%[N];佳木斯日报;2010年

7 记者 余建华 孟焕良 韩元恒 李霁;浙江高院推动“三位一体”格局 河北高院提出“三个深化”要求[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记者 陈露;努力形成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N];张掖日报;2009年

9 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 李兴魁 沈烨;复归与超越:调解氛围的现代化重塑[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陈 浩;屏南法院调解案自动履行率达九成[N];人民法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令健;法院调解社会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雷明贵;法院调解的实践逻辑[D];上海大学;2010年

3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4 闫庆霞;法院调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黄海涛;法院调解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唐俊;调解制度构建新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辛国清;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秦双星;抗战时期自贡盐业司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下法院调解之法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闫丽萍;论法院调解[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王瑞云;论法院调解[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袁丽娜;法院调解的检讨与重塑[D];四川大学;2004年

5 陈晨;人民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姜霞;反思与借鉴: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探索[D];湘潭大学;2003年

7 周敏华;试论法院调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常洁;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9 宋建辉;论法院调解在民事审前程序中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夏明丰;论法院调解制度[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调解优先”司法政策下的法院调解异化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68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9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