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诉调对接”机制
发布时间:2017-05-22 15:11
本文关键词:论“诉调对接”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有人看来,是资源的不充足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矛盾进一步激化,就表现为纠纷和冲突。社会现象的日新月异,致使各种冲突和纠纷变得越来越复杂,形式越来越多,让“审判”这种在当代社会最具有权威性的纠纷解决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要使得社会能够处于和谐的状态,就要有效的解决各种纠纷和矛盾,以保持社会的平衡。矛盾形式多样,解决方式当然也要有多种。要集合多种有效的方式,使每一种解决方法都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进而有效的解决各种矛盾,在这种背景之下,“诉讼对接”机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诉讼对接”在本质上就是将调解和诉讼机制有效的结合,实现非诉机制与诉讼机制的有效结合。在当前,“诉调机制”机制在实践运用中比较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本文在大量阅读各种文献,,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认为,“诉调对接”之不足点在于角色、范围、法律依据这些问题,优点是它具有保密性、自治性以及高效率。文中对于其价值和角色给予了初步分析,认为它的价值就是其能高效的解决纷纷,具有自身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跟法院之最终解决原则相一致。在最后,笔者从“诉调对接”制度目前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运行机制,对其的运行问题做出了探讨,初步的提出了它的启动机制、受理机制、处理机制、激励机制、考评以及监督机制。 本文提出启动“诉调对接”的模式应有应对“诉调对接”之机制的机构主动介入和当事人提出申请两种方式,并且,前者应为主要之方式,这与纠纷解决多元化之特征相符,能有效的弥补法院的被动性缺点;本文还提出,资源、保密、高效应当是其处理机制的特征,运用3E化之目标,达到解决纠纷之理想状态;在监督机制方面,应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让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实现“诉调对接”之价值提供保障;再者,笔者提出了激励机制多元化之构想,它的目的是激励参与者尽全力使纠纷圆满解决;在这之后,文章分析了考评机制之方法,认为应将案件的受理数和结案率相结合来合理的估量工作人员的业绩,实现有效的考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本文在结尾对“诉调对接”机制之运行前景作出了简单的描绘。
【关键词】:“诉调对接”机制 现状 积极面 完善 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2
- 第一章 “诉调对接”机制的基本界定12-21
- 第一节 “诉调对接”机制的基本概念12-16
- 一、 “诉调对接”机制的内涵解析12-13
- 二、 ADR 的兴起与“诉调对接”机制的产生13-15
- 三、 “诉调对接”机制的目的分析15-16
- 第二节 确立诉调对接机制的法律依据及现实意义16-18
- 一、 法律依据16
- 二、 现实意义16-18
- 第三节 国外相关制度的比较研究18-21
- 一、 日本的调停制度18-19
- 二、 美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19-20
- 三、 德国的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20-21
- 第二章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状况考察21-31
- 第一节 “诉调对接”机制的背景分析21-23
- 一、 “诉调对接”机制的运行环境21
- 二、 “诉调对接”机制的合理性21-23
- 第二节 “诉调对接”机制的指导思想与实施现状23-27
- 一、 “诉调对接”机制的指导思想23-24
- 二、 “诉调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及流程24-25
- 三、 “诉调对接”机制的实施现状25-27
- 第三节 “诉调对接”机制的积极效应27-28
- 一、 “诉调对接”机制遵循了自愿原则27
- 二、 “诉调对接”机制具有高效性27
- 三、 “诉调对接”机制具有保密性27-28
- 第四节 “诉调对接”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困境28-31
- 一、 “诉调对接”机制的施行缺乏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28
- 二、 “诉调对接”机制的角色有待提高及明确28-29
- 三、 适用“诉调对接”机制范围较窄有待完善29
- 四、 “诉调对接”机制参与主体较少29
- 五、 “诉调对接”机制存在的其他问题29-31
- 第三章 “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与展望31-41
- 第一节 “诉调对接”机制的价值与角色再定位31-36
- 一、 “诉调对接”机制的价值再探究31-33
- 二、 “诉调对接”机制的角色再定位33-36
- 第二节 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的对策与建议36-41
- 一、 完善立法制度建设36-37
- 二、 延伸诉调对接范围37-38
- 三、 完善考评激励机制38
- 四、 强化部门沟通协作38-39
- 五、 加强投入保障力度39-40
- 六、 健全监督机制40-41
- 小结41-42
- 参考文献42-44
- IV-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章武生;司法ADR之研究[J];法学评论;2003年02期
2 胡旭晟,夏新华;中国调解传统研究──一种文化的透视[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论“诉调对接”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8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