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公证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24-05-17 03:10
  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在公证活动中,公证公信力无疑是公证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公信力”通常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公众对某人或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的一种信任程度。公证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普遍存在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直接取决于公证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以及社会对公证行为的一种主观判断或者价值评价。公证的最大价值体现在“信”字上。如果公证公信力缺失,则会影响公众对公证制度的信赖和对国家法治的信仰。因此,加强对公证公信力的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治理我国公证公信力缺失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公证公信力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共分为四部分来论述我国公证公信力缺失的相关问题。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公证公信力的基本理论。其中对公证公信力的概念以及对公证属性的阐释表明,要解决当前我国公证公信力缺失的问题就应当转变思路,将重点放到提高公证质量,完善公证程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畅通救济途径上。而对公证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现状的介绍表明,在公证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公证机构自身建...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域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预期目标
    四、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公证公信力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公证公信力的基本概念
        一、公证的含义
        二、公证公信力
    第二节 公证的属性
        一、从公证的起源来看公证的属性
        二、现代公证制度下公证的属性
        三、公证的属性与公证公信力
    第三节 我国公证制度的发展现状和制度价值
        一、我国公证制度的发展现状
        二、新时期公证制度的功能
第二章 从典型案例分析公证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第一节 不同事项的案例简介
        一、公证回避制度中的案例
        二、公证审查程序中的案例
        三、公证损害赔偿中的案例
        四、公证中的关于刑事责任的案例
    第二节 公证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一、回避制度不完善
        二、公证过程中忽视程序公正
        三、公证赔偿诉讼中责任承担不合理
        四、我国追究公证欺诈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陷入困境
第三章 域外关于公证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公证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一、法国
        二、德国
        三、日本
        四、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公证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一、美国
        二、英国
    第三节 域外经验对我国公证公信力建设的借鉴价值
        一、回避制度的借鉴
        二、公证程序的借鉴
        三、公证赔偿制度的借鉴
        四、规制公证欺诈行为的借鉴
第四章 提高公证公信力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回避制度
        一、明确违反回避制度的后果,加大问责力度
        二、完善回避制度的程序性规定
        三、扩大适用回避制度的对象和申请回避的主体
    第二节 重视公证程序,增强公证核实权的可操作性
        一、重视程序公正,规范公证审查方式
        二、增强公证核实权的可操作性
    第三节 健全公证赔偿制度,强化公证责任意识
        一、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二、区分故意与过失,确定过错的认定标准
        三、让公证员作为承担责任的主体,完善公证赔偿责任制度
    第四节 提高违法成本,规制公证欺诈行为
        一、将骗取公证书和伪造、变造公证书的行为单独规定为犯罪
        二、将骗取公证书的行为以诈骗罪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三、构建公证行业的预警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75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975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f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