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法律困境与出路选择
发布时间:2025-01-11 03:3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结构分散化和关系契约化的形态。纠纷的急剧增加使有限的司法资源不堪重负,过分依赖诉讼的倾向使法院压力倍增。 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调解在中国已被实践了数千年。但社会的进步和当事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其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凸显出结构性、技术性的弊端,更使得法院调解这种纠纷解决制度,无法面对来自社会对于纠纷解决程序的正当性和公平性的要求。制度机能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尖锐冲突,反映了法院调解制度赖以依存的正当化策略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己丧失了原有的功能。结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现代法治理念来调整乃至重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建立纠纷解决的多元化制度已成为必需,其意义已不限于一项具体制度的局部完善,而是我国民事审判结构整体性转换的重要环节。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概述,分别介绍了法院调解制度的沿革与发展,对法院调解的性质、价值取向及其功能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调解制度的形成有着其浓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虽然它以扼杀和轻视人的权利为价值取向,但它对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以上分析...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调解制度的历史嬗变
一、古代中国之调处息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调解模式
三、建国后的法院调解模式
第二节我国调解制度存在并得以勃兴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我国悠久的调解传统为法院调解的重兴提供了了丰富的历史积淀
二、调解的比较优势是法院调解重兴的内部决定因素
三、“大调解”的社会背景是法院调解重兴的现实因素
第二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法律困境
第一节 结构性障碍:同一诉讼结构中调解与判决的内在冲突
一、法官扮演调解者与判决者双重角色相冲突
二、调解程序的任意性与审判程序的规范性相冲突
三、调解的让谅性与民事审判的目的相冲突
第二节 程序性障碍:调解程序对调解的质的背反
一、法院调解启动程序对调解的背反
二、庭审程序对当事人对抗心理的强化
第三节 导致调解困境的外力扭曲:司法实践中的背离
一、诉讼程序的非神圣化改变法官裁判者角色定位
二、现行的法官考核制度导致调解制度的价值取向背离预期方向
第三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各种改革观点的评价
第一节 对诉讼和解替代论的讨论
第二节 对完善调审合一的讨论
第三节 对调审分离论的讨论
第四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出路选择
第一节 分离的必要性:以调审分离与合一的博弈比较为视角
一、调审分离
二、调审合一
第二节 调审分离模式下调解原则的重构
一、自愿原则
二、相对合法原则
三、不公开原则
第三节 调审分离模式的具体制度设想
一、调审两种方式在案件上分离
二、调审两种方式在诉讼阶段上的分离
三、构建当事人对抗非法调解的程序救济
四、设立调解案件证据交换程序
五、重组法院的专业化调解组织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4025867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调解制度的历史嬗变
一、古代中国之调处息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调解模式
三、建国后的法院调解模式
第二节我国调解制度存在并得以勃兴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我国悠久的调解传统为法院调解的重兴提供了了丰富的历史积淀
二、调解的比较优势是法院调解重兴的内部决定因素
三、“大调解”的社会背景是法院调解重兴的现实因素
第二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法律困境
第一节 结构性障碍:同一诉讼结构中调解与判决的内在冲突
一、法官扮演调解者与判决者双重角色相冲突
二、调解程序的任意性与审判程序的规范性相冲突
三、调解的让谅性与民事审判的目的相冲突
第二节 程序性障碍:调解程序对调解的质的背反
一、法院调解启动程序对调解的背反
二、庭审程序对当事人对抗心理的强化
第三节 导致调解困境的外力扭曲:司法实践中的背离
一、诉讼程序的非神圣化改变法官裁判者角色定位
二、现行的法官考核制度导致调解制度的价值取向背离预期方向
第三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各种改革观点的评价
第一节 对诉讼和解替代论的讨论
第二节 对完善调审合一的讨论
第三节 对调审分离论的讨论
第四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出路选择
第一节 分离的必要性:以调审分离与合一的博弈比较为视角
一、调审分离
二、调审合一
第二节 调审分离模式下调解原则的重构
一、自愿原则
二、相对合法原则
三、不公开原则
第三节 调审分离模式的具体制度设想
一、调审两种方式在案件上分离
二、调审两种方式在诉讼阶段上的分离
三、构建当事人对抗非法调解的程序救济
四、设立调解案件证据交换程序
五、重组法院的专业化调解组织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4025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4025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