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论我国沉默权制度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7-02 11:24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沉默权制度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沉默权是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权利。沉默权起源于16世纪末的英国,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美国“米兰达事件”发生,形成了“米兰达规则”。这在全美国甚至全世界被推广,并逐渐被大多数国家所认可。沉默权是英美法系中一项诉讼权利,是保证诉讼程序公正进行的一个重要手段,被当今大多数法治国家在刑事诉讼法中进行明确规定,甚至写入宪法。同时,该规则也被国际组织所确认。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在总则第2条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内容,在第50条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将沉默权设定的探讨推向了新的高度。 本文以错案预防为视角,就我国沉默权制度构建问题从四个部分展开探究。首先以杜培武案、佘祥林案以及浙江张氏叔侄案等系列冤假错案为视角引发启迪,提出了犯罪嫌疑人是否应该享有沉默权、程序正义能否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和犯罪嫌疑人享有怎样的沉默权等相关问题。其次就沉默权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介绍。主要包括:沉默权的概念和特征、沉默权的具体内容、设定沉默权的必要性以及域外关于沉默权权的事前规制、事中规制以及事后规制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紧接着,就我国沉默权设定过程存在的困境进行细致分析,当前我国在设定沉默权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宪法》中没有直接规定沉默权;立法上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沉默权的实施;个体权利淡化的传统文化观念;命案必破的理想追求;重打击犯罪,轻保障人权;刑事案件高发与侦查能力不足的矛盾。最后从理性角度阐释我国构建沉默权所应采取的对策。此部分分为两大部分,即构建我国沉默权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和构建沉默权制度的应然选择。特别是在沉默权制度的应然选择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呈现观点为:沉默权合法性的确立;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明确犯罪嫌疑人享有明示的沉默权;遵循程序正义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犯罪嫌疑人应该享有普遍承认与具体限制相结合的沉默权。
【关键词】:沉默权 错案预防 困境分析 人权保障 制度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一章 典型刑事错案的呈现及思考10-13
  • 1.1 系列刑事错案的呈现10-12
  • 1.1.1 杜培武案10
  • 1.1.2 佘祥林案10-11
  • 1.1.3 浙江张氏叔侄案11-12
  • 1.2 系列刑事错案引发的思考12-13
  • 1.2.1 犯罪嫌疑人是否应该享有沉默权12
  • 1.2.2 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如何予以保障12
  • 1.2.3 犯罪嫌疑人享有怎样的沉默权12-13
  • 第二章 沉默权基础理论及构建之分析13-24
  • 2.1 沉默权之概念13-15
  • 2.1.1 沉默权的概念和特征13-14
  • 2.1.2 沉默权的具体内容14-15
  • 2.2 沉默权之规制15-19
  • 2.2.1 事前规制16
  • 2.2.2 事中规制16-18
  • 2.2.3 事后规制18-19
  • 2.3 沉默权制度构建的困境分析19-22
  • 2.3.1 立法没有设置明示沉默权19-20
  • 2.3.2 保障沉默权实施的配套制度不健全20
  • 2.3.3 个体权利淡化的传统文化观念20
  • 2.3.4 命案必破的理想追求20-21
  • 2.3.5 重打击犯罪轻保障人权的错误理念21-22
  • 2.3.6 刑事案件高发与侦查能力不足的矛盾障碍22
  • 2.4 我国构建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22-24
  • 2.4.1 沉默权制度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体现22-23
  • 2.4.2 沉默权制度是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23
  • 2.4.3 沉默权制度是程序正义的具体体现23-24
  • 第三章 错案预防视野下沉默权制度构建的应然分析24-34
  • 3.1 错案预防视野下沉默权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24-27
  • 3.1.1 沉默权制度的法律基础24
  • 3.1.2 沉默权制度的文化思想基础24-25
  • 3.1.3 沉默权制度的人本基础25-26
  • 3.1.4 沉默权制度的相关配套规定26-27
  • 3.2 我国构建沉默权制度的应然选择27-34
  • 3.2.1 沉默权合法性的确立27-28
  • 3.2.2 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28-30
  • 3.2.3 明确犯罪嫌疑人享有明示的沉默权30-31
  • 3.2.4 遵循程序正义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31-32
  • 3.2.5 犯罪嫌疑人设定普遍承认与具体限制相结合的沉默权32-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7
  • 致谢37-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湘;;“无罪推定”与“命案必破”的较量——刑讯逼供之现状与缘由[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陈兴良;限权与分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警察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李昌道,董茂云;西方沉默权比较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陈卫东,刘计划;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J];法商研究;2003年03期

5 白冬;;如实回答与沉默权的功能主义分析与文化解释[J];法学杂志;2012年02期

6 冯海涛;;对我国沉默权制度的构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杨郁娟;;论科技发展对侦查的影响[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洪伟毅;;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沉默权期许[J];法制与社会;2013年14期

9 张菡;;从新刑事诉讼法看中国式“沉默权”[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9期

10 王珍琴;;浅谈“沉默权”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沉默权制度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9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509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c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