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实务探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0:01

  本文关键词: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实务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检察权


【摘要】:刑事和解制度自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中国大陆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已经被试点、推广多年,其中也充满了各种争议与质疑。伴随着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的生效,我国的司法实践当中正式引用并实施当事人刑事和解工作。其作为一种刑事特别程序,被单独规定在新刑事诉讼法第五编第二章中。 新刑事诉讼法通过第277条、第278条以及第279条三条的规定初步构建了我国的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将刑事和解制度由之前的仅限于自诉案件推广至一定范围内的公诉案件。但由于立法的审慎,新刑诉法关于这一程序的构建仅做了一些原则上的规定,这就给检察机关的司法实践带来许多困难。尽管新刑事诉讼法颁布之后,两高一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规定对刑事和解程序的具体适用做了相对细化的规制,但就检察机关在适用和解程序时仍然存在很多不明确之处。 对此,本文运用规范主义法学及注释法学的分析方法为主,辅之以比较法学方法,通过对刑事和解概念的阐释和分析,得出该制度背后的价值考量为恢复性司法理念,其追求的是法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间的协调统一。在明确了刑事和解制度价值的基础上,又结合我国现有刑诉法律法规中有关刑事和解的程序性规定,以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基础为主线归纳出刑事和解在适用条件、和解协议的形成及其法律效果上的相关规定,并着重突出了检察机关在整个和解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以此为基础,探究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应扮演的角色。其中,在抽象的角色定位上,应扮演事后参与者的角色,其对于和解程序的介入具有末端性;在具体的职责范围上,则应包括告知、和解审查、和解协议书制作、量刑建议权、不起诉裁量权等具体职权,并且检察机关享有上述职权具有正当合理性,因为上述职权均源自于检察机关最核心的职权——刑事公诉权。 最后,本文结合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实务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刑事和解的适用原则、适度扩大适用案件的范围、注重和解效果-探索跟踪帮教制度、充分发挥“检调对接”的作用、和解方式多元化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改善建议。
【关键词】: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检察权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5.2;D926.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1章 刑事和解10-20
  • 一、刑事和解的内涵10-14
  • (一) 刑事和解的概念及渊源10-11
  • (二) 刑事和解的价值内涵11-14
  • 二、刑事和解的外延14
  • 三、中国现有的立法规定14-20
  • (一) 适用条件14-16
  • (二) 和解协议的形成16-18
  • (三) 和解协议的法律效果18-20
  • 第2章 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中的角色定位20-29
  • 一、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中应扮演的角色分析20-26
  • (一) 我国检察机关的职能分析20-22
  • (二) 我国检察机关的职能仅限于控诉职能22-25
  • (三) 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中扮演的角色为事后参与者25-26
  • 二、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中具体的职责范围26-29
  • (一) 告知职能27
  • (二) 赋予检察机关和解审查、和解协议书制作的职责27
  • (三) 量刑建议权27-28
  • (四) 不起诉裁量权28-29
  • 第3章 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实务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分析29-39
  • 一、侦查阶段检察机关参与刑事和解29-33
  • (一) 自侦案件29-30
  • (二) 非自侦案件30-33
  • 二、审查起诉阶段参与刑事和解33-35
  • (一) 可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过窄33
  • (二) 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中的角色不清33-34
  • (三) 经济赔偿缺乏统一标准34
  • (四) 和解方式过于单一34-35
  • 三、审判阶段的刑事和解35-37
  • (一) 一审中的刑事和解35
  • (二) 二审中的刑事和解35-37
  • 四、刑事和解协议的执行保障37
  • 五、赔偿数额标准的问题37-39
  • 第4章 刑事和解的解决方法探究39-42
  • 一、建立刑事和解的适用原则39-40
  • (一) 自愿原则39
  • (二) 类型法定原则39
  • (三) 协议被动审查原则39-40
  • (四) 违约追究原则40
  • 二、适度扩大适用案件的范围40
  • 三、注重和解效果,探索跟踪帮教制度40-41
  • 四、充分发挥“检调对接”的作用41
  • 五、和解方式多元化41-42
  • 结论42-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冀祥德;构建中国的量刑建议权制度[J];法商研究;2005年04期

2 张智辉;;法律监督机关设置的价值合理性[J];法学家;2002年05期

3 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J];法学;2000年02期

4 林霖;;检察环节下刑事和解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3年04期

5 徐益初;司法公正与检察官[J];法学研究;2000年06期

6 孙谦;中国的检察改革[J];法学研究;2003年06期

7 邱江华;;检察刑事和解的制度设计——以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为视角[J];中国检察官;2012年06期

8 郗琳;黄福涛;;论检察环节新刑事和解制度之风险防控[J];中国检察官;2013年13期

9 张穹;关于检察改革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人民检察;2003年07期

10 孙建国;论我国法律监督的政治基础及其完善[J];人民检察;2003年10期



本文编号:712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712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f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