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7:07

  本文关键词: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调解协议 司法确认 非讼程序 以物抵债


【摘要】: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源自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并最终在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中以专节的形式得以体现。它的确立对于实现诉讼外调解与司法程序的有效衔接,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前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虽然有对司法确认的申请方式和法律后果作出说明,但在司法确认的审查、效力和救济制度上还有许多可以讨论的地方。司法确认制度最早运用于人民调解协议,其程序规则也主要是围绕人民调解协议的特点建立起来的,司法确认适用范围的扩展需要考虑现行程序规则的适用性。与一般的非讼程序只是确认某一事实不同,调解协议属于当事人双方法律行为的表现,其内容涉及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分配,司法确认的规则设计应当以此为基础。在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时,应当坚持必要性原则,审查调解协议是否具有可执行性,同时慎重对待以物抵债调解协议的确认问题。从保证司法确认的制度价值方面考虑,司法确认裁定应当具消极意义上的既判力。为尽量防范和规制虚假司法确认的问题,需要灵活选择审查方式和审查标准,保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正文分四个部分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进行讨论:第一部分描述了司法确认制度确立的过程,比较了历次司法和立法文件的特点,同时阐述了司法确认程序的制度价值,分析了司法确认对于发挥诉讼外调解的优势、规范诉讼外调解的发展和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第二部分围绕调解协议和司法确认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讨论,主要论述了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重点介绍了关于司法确认程序性质的各种观点,在坚持司法确认程序非讼性质的基础上,强调了司法确认案件不同于典型非讼案件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了目前我国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了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审查、以物抵债调解协议的确认、司法确认裁定的效力以及虚假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司法确认制度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意见,建议明确审查调解协议的可执行,阐述了不宜确认以物抵债调解协议的理由,并对司法确认裁定的效力来源和效力内容进行了讨论。在对虚假司法确认的防范和规制上,建议在审查司法确认案件时灵活采用不同的审查方式和审查标准,注重保障案外人的权利救济途径。
【关键词】:调解协议 司法确认 非讼程序 以物抵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6;D925.1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2
  • 一、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确立和价值12-16
  • (一)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确立12-14
  • (二)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价值14-16
  • 1.发挥诉讼外调解的优势14-15
  • 2.规范诉讼外调解的发展15
  • 3.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15-16
  • 二、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概念和性质16-24
  • (一)调解协议的概念和效力16-20
  • 1.调解协议的概念16-18
  • 2.调解协议的效力18-20
  • (二)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概念和性质20-24
  • 1.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概念20-21
  • 2.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性质21-24
  • 三、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存在的问题24-28
  • (一)是否审查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24-25
  • (二)是否确认以物抵债调解协议25-26
  • (三)司法确认裁定的效力内容问题26-27
  • (四)虚假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问题27-28
  • 四、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完善28-38
  • (一)明确审查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28-30
  • 1.司法确认的案件范围28-29
  • 2.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审查29-30
  • (二)以物抵债调解协议不宜司法确认30-32
  • 1.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文书30-31
  • 2.不宜确认以物抵债的调解协议31-32
  • (三)司法确认裁定的效力分析32-35
  • 1.司法确认裁定的效力来源32-33
  • 2.司法确认裁定的效力内容33-35
  • (四)规制虚假司法确认的措施35-38
  • 1.兼具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标准35-37
  • 2.保障案外人权利救济的途径37-38
  • 参考文献38-41
  • 致谢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祥远;;非讼事件初探[J];阴山学刊;2008年01期

2 赵蕾;;诉讼与非讼的再区分——以诉讼与非讼基本模式的差异为研究进路[J];比较法研究;2012年04期

3 孙永军;;诉讼事件非讼化新探[J];现代法学;2014年01期

4 陈小曼;“无讼”与非讼解决争议方式[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王晖;我国宪法非讼化的现象及原因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蔡虹;非讼程序的理论思考与立法完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廖中洪;;制定单行《民事非讼程序法》的建议与思考[J];现代法学;2007年03期

8 李长健;曹俊;王妍;;基于农民权益保护的非讼机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王祥远;;非讼程序刍议[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谢颖梅;;民事非讼程序基本问题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祥 刘萍;民事非讼程序制度的重构[N];江苏法制报;2012年

2 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法学博士 郝振江;非讼程序的未来走向:自足、独立与开放[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河南大学法学院 郝振江;制定非讼事件法 调整国家监护性介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王志强 复旦大学法学院;传统中国的非讼与好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西南政法大学 郝振江;司法能动主义与我国非讼事件程序法的制定[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夏婕;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机构[N];江苏法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辉;我国非讼程序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曹如波;公司非讼程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璐;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丽娟;非讼程序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2 王祥远;非讼程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彦芳;论非讼程序的完善[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4 牛晓相;司法介入公司治理之非讼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葛海龙;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6 杜瑶;公司非讼程序基本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陈良;论非讼程序在我国公司法上的适用[D];辽宁大学;2012年

8 王灵娟;非讼事件范围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夏晓玲;我国民事非讼程序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10 徐希;论家事非讼程序[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14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714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8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