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犯罪的司法认定
发布时间:2017-08-22 02:31
本文关键词:证据犯罪的司法认定
更多相关文章: 证据犯罪 伪证罪 妨害作证罪 帮助毁灭 伪造证据罪
【摘要】:证据犯罪是妨害司法罪中一个重要的犯罪类型,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围绕证据所实施的,,旨在妨碍案件事实认定的,严重妨害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的一系列犯罪行为。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都是以证据为基础的,诉讼活动的全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收集,运用证据的过程。由此可见,证据对于整个司法诉讼活动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到我国在众多关于妨害司法罪的论著中,鲜有将证据犯罪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因此本文从从整体上对证据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进行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的视角,对证据犯罪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证据犯罪概述,对证据犯罪概念的界定、证据犯罪的构成要件、及立法状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第二章:证据犯罪的相互区别,通过对证据犯罪构成要件内容的阐述,来总结说明几个证据犯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章:证据犯罪若干问题辨析,在对证据犯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对证据犯罪的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求更好的解决证据犯罪中的理论问题与司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证据犯罪 伪证罪 妨害作证罪 帮助毁灭 伪造证据罪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4;D9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证据犯罪概述10-31
- 第一节 证据犯罪的界定10-15
- 一、 证据犯罪的概念10-13
- 二、 证据犯罪的特征13-14
- 三、 证据犯罪与妨害司法罪14-15
- 第二节 证据犯罪的立法沿革15-19
- 一、 中国古代证据犯罪立法15-16
- 二、 97 年刑法施行前的证据犯罪16-17
- 三、 97 年刑法中的证据犯罪17-19
- 第三节 主要的证据犯罪及其构成要件19-31
- 一、 伪证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19-22
- 二、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22-24
- 三、 妨害作证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24-27
- 四、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27-31
- 第二章 证据犯罪的认定与相互区别31-39
- 第一节 罪与非罪的认定31-34
- 一、 伪证罪的罪与非罪31
- 二、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罪与非罪31-32
- 三、 妨害作证罪的罪与非罪32-33
- 四、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罪与非罪33-34
- 第二节 证据犯罪的相互区别34-39
- 一、 伪证罪与妨害作证罪34-35
- 二、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与伪证罪35-36
- 三、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与伪证罪36-37
- 四、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与妨害作证罪37-39
- 第三章 证据犯罪若干问题辨析39-49
- 第一节 伪证罪相关问题辨析39-41
- 一、 伪证罪的主体是否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39
- 二、 伪证罪主体中证人的范围是否包括同案被告人39-40
- 三、 当事人教唆他人作伪证能否构成共犯40-41
- 第二节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相关问题辨析41-43
- 一、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共同犯罪问题41-42
- 二、 当事人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的共犯问题42-43
- 第三节 妨害作证罪相关问题辨析43-49
- 一、 妨害作证罪中翻译人、记录人共同犯罪问题43-44
- 二、 妨害作证罪中勘验人、检查人共同犯罪问题44-45
- 三、 妨害作证罪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共同犯罪问题45-47
- 四、 共犯人实施妨害作证行为是否构成妨害作证罪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敏敏;;伪证罪若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年01期
2 赵新河;妨害司法若干犯罪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3 吴占英;;论妨害作证罪的客体特征与客观特征[J];理论界;2005年12期
4 彭峰;;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客观要件再探[J];前沿;2006年04期
5 张明楷;;论妨害作证罪[J];人民检察;2007年08期
6 陈洪兵;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探析[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7 陈正沓;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认定中的疑难问题探析[J];政治与法律;2003年04期
8 闵春雷;伪证罪主体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吴占英;;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若干问题探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716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716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