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地方立法探索——以厦门为样本
本文关键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地方立法探索——以厦门为样本
【摘要】:本文介绍了《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条例》制定的理论和实践背景,立法意图和起草思路,重点从多元化纠纷解决的理念更新、组织体系、路径引导、程序衔接、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条例的主要精神和制度设计作了较为全面的解析。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秘书处;
【关键词】: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立法 解析
【分类号】:D926
【正文快照】: 2015年4月1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厦门修复关系、节约公共成本等优势被世界各国所青睐,成为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世界各国在纠纷解决和司法制度发展中的共同课题。国例》),并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全国第一部促际调解中心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愉;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J];中国司法;2004年10期
2 范愉;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法律适用;2005年02期
3 蒋惠岭;;我国ADR发展战略之分析[J];北京仲裁;2010年01期
4 齐树洁;德国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法学;2002年03期
5 蒋惠岭;;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十年改革路[J];中国审判;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明;;仲裁不予执行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於恒强;陆春镁;;重构我国法院外ADR的基本思路与设想——从现实解纷的角度[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3 周明海,吴静波;论人民调解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范愉;;当代中国法律职业化路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研究[J];北方法学;2007年02期
5 肖建华;杨兵;;对抗制与调解制度的冲突与融合——美国调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6年04期
6 李政;;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研究——基于美国调解程序和效力的启发[J];比较法研究;2011年05期
7 王群红;;重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情理法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8 王亚明;;试论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立法完善[J];北京仲裁;2008年01期
9 赵文岩;;仲裁与诉讼衔接制度研究[J];北京仲裁;2008年04期
10 毛t;崔峥;;我国专利侵权仲裁制度初探[J];北京仲裁;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宏光;谢璐;;公信力——行政机关解决纠纷机制有效运行的逻辑起点[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正光;;司法确认程序之关系重构——以双方共同申请形式要件为视角的检析与改造[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3 刘中起;;基于国际ADR经验构建多元化矛盾调处机制: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肖育文;“三调联动”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徐天真;社会转型期的农村人民调解机制探讨[D];湘潭大学;2010年
5 徐玲;城市社区新型人民调解组织的创设与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悦健;化解中山市人民调解工作困境的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向亮;“诉调对接”机制的现状及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程思;论非诉讼调解与民事诉讼之关系[D];南昌大学;2011年
9 郭娟;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10 蒋燕萍;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昕;程序经济的实证与比较分析[J];比较法研究;2001年04期
2 范愉;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J];比较法研究;2003年04期
3 范愉;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J];中国司法;2004年10期
4 汪建成,孙远;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J];法学评论;2001年04期
5 ;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研讨会纪要[J];法学研究;1998年05期
6 范愉;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J];学海;2003年01期
7 宋方青;法律委员会——一个致力于英格兰与威尔士法律改革的机构[J];政法论坛;2001年03期
8 徐昕;为什么私力救济[J];中国法学;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晖;;独立的司法与可诉的法[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戎章榕;;走进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J];福建党史月刊;2011年11期
2 王一士;;我所知道的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的几点情况[J];党的文献;2011年05期
3 唐永红;;改革、开放、对台先行先试的整合平台——新形势下厦门经济特区的角色与模式[J];统一论坛;2012年02期
4 黄顺通;刘正英;;文明花开十五秋——写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5周年之际[J];福建党史月刊;1996年12期
5 刘正英;厦门经济特区20年回眸[J];上海党史研究;2000年04期
6 黄先志,彭朝明;厦门经济特区的回顾与展望[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0年04期
7 刘正英;历史的跨越——纪念厦门经济特区创办20周年[J];福建党史月刊;2000年10期
8 王友平;;厦门经济特区党的建设的几点回顾——纪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二十周年[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2年01期
9 黄明仪;;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模式转型的构想[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蔡旭;;坚持改革开放 再塑厦门经济特区“特”质[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国强;;厦门经济特区12年来的发展及其经验[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2 李友华;;继续解放思想的关键是在创新实践中破解发展难题——厦门经济特区在继续解放思想中破解发展难题的创新实践[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向阳;;老特区:“范本”还是“标本”——以厦门经济特区为例[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郑金沐;;厦门市几项经济体制改革的回忆[A];与改革同行——体改战线亲历者回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海鹰 王文静 实习生 刘畅;海西之光辉映特区华章[N];厦门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许若鲲 刘艳;风劲帆扬高[N];厦门日报;2010年
3 记者 陈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大有作为[N];厦门日报;2011年
4 记者 陈运军 吴晓菁;8家国有房企合并为两大集团[N];厦门日报;2006年
5 中共厦门市委学习中心组;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二十五年的实践与思考[N];厦门日报;2006年
6 楚燕;中央媒体聚焦厦门特区25年巨变[N];厦门日报;2006年
7 陈镌娟;融入新跨越体现新作为[N];厦门日报;2006年
8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唐永红;两岸“三通”对厦门的两个效应[N];厦门日报;2008年
9 雷光美;厦门经济特区:一个春天的故事[N];福建日报;2008年
10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市委副主委 陈维加;立法应体现更多惠民成果[N];厦门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嘉;厦门经济特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30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73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