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民事调解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04:10

  本文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民事调解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和谐社会 民事调解制度 创新


【摘要】:调解,源于“以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的儒家思想理念,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优良传统之一,在我国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国极为重视且大力倡导民事调解制度,调解已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富有特色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经验”。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民事调解制度在定纷止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事调解制度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契合时机。然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矛盾呈现日益复杂化,现行的民事调解制度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不断完善和创新民事调解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有功效,已成为现阶段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含盖了和谐社会价值理念及其具体体现,以及民事调解制度的历史成因、发展过程、内涵及功能;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民事调解制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民事调解制度的现状及不足;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从确立多元化理念、完善民事调解中的和解制度及以当事人主义定位民事调解制度等三个方面来创新民事调解制度。旨在通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与民事调解制度的内涵及其价值功能进行系统阐释的基础上,辩证论述民事调解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深入研究民事调解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从客观实际出发对我国现行民事调解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理性分析,进而着力从理念、制度、操作机制等方面完善和创新民事调解制度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和谐社会 民事调解制度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9
  • 二、 研究现状9-10
  • 三、 研究方法10
  • 四、 创新点10-12
  • 第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与民事调解制度的价值功能12-25
  •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12-17
  • 一、 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在政治体制上的体现13-14
  • 二、 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在经济体制上的体现14-16
  • 三、 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在文化体制上的体现16-17
  • 四、 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在社会体制上的体现17
  • 第二节 民事调解制度的价值与功能17-25
  • 一、 民事调解制度的内涵及其历史沿革17-21
  • 二、 民事调解制度的价值与功能21-25
  • 第二章 民事调解制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25-30
  • 第一节 民事调解制度的合理使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25-26
  • 第二节 调解结案的社会效果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26
  • 第三节 调解制度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26-30
  • 一、 不应将查清事实、分清是非作为调解的原则27-28
  • 二、 民事调解程序设置单一,限制了调解制度的功能发挥28
  • 三、 剥夺了诉讼当事人的上诉权,丧失了上级法院的监督作用28-30
  • 第三章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创新和完善民事调解制度30-42
  • 第一节 确立多元化理念与以平衡原则统领民事调解制度的法律理念30-36
  • 一、 民事调解的观念冲突:理念与思想的多元化31
  • 二、 民事调解的利益冲突:权利与权力的多元化31-32
  • 三、 民事调解的形式冲突:方式与机制的多元化32-33
  • 四、 民事调解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平衡原则与多元化33-36
  • 第二节 完善民事调解制度中的和解制度36-39
  • 第三节 以当事人主义定位民事调解制度39-42
  • 一、 确定法官参与调解的监督指导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地位40
  • 二、 规范不同民事调解阶段的职权干预行为40-41
  • 三、 把握好法官在民事调解制度中的角色定位41-42
  • 结语42-43
  • 注释43-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乐朝艳;提高机关管理效率的途径分析[J];台声.新视角;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915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915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1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