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运用
本文关键词: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用人单位 劳动争议案件 公司法人人格独立 劳动者 实际控制 股东有限责任 公司股东 独立地位 关联公司 出处:《法律适用》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又被称为"揭开公司面纱",是指当公司被其背后的股东操纵以致丧失其独立人格而被用以规避法律、逃避契约义务或社会责任时,法院基于法人制度的本质和目的,就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某一具体的法律关系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存在,直接对隐藏在公司背后的操纵人进行追索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最初由美国通过判例所首创,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同。我国新修改的《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Abstract]:In the light of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the legal person system , the law system which is first cre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evade the law , evade the obligation of contract o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the court is based on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the legal person system . The law system which is originally cre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precedent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accepted worldwide . The new modified Chinese company law stipulates that " the shareholders of the company shall abide by laws ,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 exercise the rights of shareholders in accordance with law , and shall not abuse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or other shareholders of the company , and shall not abuse the independent status of the public judicial person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reditors of the company .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分类号】:D922.291.91
【正文快照】: 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又被称为“揭开公司面纱”,是指当公司被其背后的股东操纵以致丧失其独立人格而被用以规避法律、逃避契约义务或社会责任时,法院基于法人制度的本质和目的,就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某一具体的法律关系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存在,,直接对隐藏在公司背后的操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福;;谁该为劳动争议举证?[J];人力资源;2006年16期
2 赵自云;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J];律师世界;1997年03期
3 昕康;;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加班费官司 企业有责举证[J];劳动保障世界;2010年10期
4 游清富;;论因欠缴社会保险费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受案范围[J];商场现代化;2010年27期
5 卢红丹;;解决争议小地图[J];人力资源;2006年19期
6 於贤淑;;关于我国涉外劳动争议若干问题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2006年03期
7 胡仕浩;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的几个争论问题辑要[J];法律适用;2005年09期
8 刘春华;徐婉飞;;直面劳动争议案件大幅攀升[J];人大建设;2008年05期
9 ;江西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J];江西政报;2005年22期
10 张伟杰;;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的诸多新问题期待破解[J];山东劳动保障;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智俊;;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于伟;;关于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相关问题[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陆胤;;论无故旷工——事实与证据的分析[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政;;高校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5 韩卫军;;劳动争议诉讼的受理和立案要求[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金晓莲;;用人单位单方调岗变薪的效力[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梁智;;劳动争议案件的分类以及办理该类案件的相应法律依据[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庞春云;;无规章制度规定用人单位有无违纪解除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周国锡;冯向英;;试论取保侯审与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争议案件引发的思考[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宋新潮;;论用人单位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秀玉;门槛取消引“爆”劳动争议[N];珠海特区报;2008年
2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民一庭;劳动者天价索赔难获法院支持[N];人民政协报;2008年
3 记者 陈 羚 通讯员 张海娟;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有新规[N];泰州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张学军;大兴打造“阳光仲裁”[N];北京人才市场报;2011年
5 赵文骅;劳动官司的主体资格[N];人才市场报;2006年
6 记者 徐亢美邋通讯员 严剑漪 卢文婷;员工起诉多 企业败诉多[N];文汇报;2008年
7 丁向东;区法院四项措施促劳动关系和谐[N];自贡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江研 记者 殷学兵;用人单位完全胜诉仅占9.8%[N];南京日报;2008年
9 北京市海淀区法院 胡高崇;劳动者应该理性维权[N];工人日报;2009年
10 陆占奇;劳动者胜诉率约四倍于用人单位[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张福明;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凯;劳动合同不履行及其法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周劲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夏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科;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田强;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郭梅;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莉;我国劳动关系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5 李鹏;论举证责任分配在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云飞;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褚利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缺陷与重构[D];安徽大学;2006年
8 李兴东;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李s
本文编号:1452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45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