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与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
本文选题: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切入点:我国商业银行 出处:《世界经济文汇》2000年05期
【摘要】:正 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并于11月13日获克林顿总统的签署而正式生效。这一法案被誉为本届国会通过的最为重要的法律,也是美国在过去半个世界以来最为重要的金融法律。它废除了1993年《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和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的部分内容,取消了在金融领域内有关分业经营的限制性规定,允许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互兼并并且进行综合性金融服务。这不仅会对美国金融制度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将促使国际银行业乃至国际金融体系、金融制度发生重大转折。
[Abstract]:On November 4, 1999,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passed the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which was signed by President Clinton on November 13. It was hail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law passed by the current Congress. It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st half of the world. It repeals some of the contents of the Grass-Steagall Act of 1993 and the Banking holding Company Act of 1956. The removal of restrictions on separate operations in the field of finance, allowing banks, securities firm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to annex each other and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services, which would not only have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will als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banking industry and eve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the financial system has a major turning point.
【分类号】:F8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叶辅靖;全能银行所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10期
2 纽芬;美国金融业现代化法案动向追踪[J];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12期
3 黄小军;美联储颁布金融现代化法临时性实施条例[J];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03期
4 蔡曙晓;西方金融兼业经营制度演进及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0年04期
5 纽分;1999年美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J];新金融;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仁彩;;金融业混业经营:中国的选择模式[J];商业研究;2006年03期
2 韩铁林;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的兴起及对策[J];财贸经济;2003年03期
3 彭雪梅;我国银行保险的比较研究及其模式设计[J];金融论坛;2001年10期
4 徐晗笑,路颖,于子胜;关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思考——兼论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存在的障碍[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5 黄金平,冯兴艳;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东岳论丛;2001年05期
6 吴敏;;中美银行经营体制的法律趋同及我国银行业未来立法选择[J];法学与实践;2006年03期
7 康东,胡庆华;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发展[J];南方金融;2001年04期
8 李灿宙,唐笑阳;浅析中国金融业经营制度的演进[J];南方金融;2001年08期
9 曹廷贵;罗志华;;我国应选择什么样的金融体制[J];南方金融;2011年09期
10 赵刚;浅论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然性[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心愉;李杰;;金融综合经营: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2 中国银监会山东监管局课题组;陈向东;;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研究[A];2005年山东省金融学会重点研究课题成果[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言;论金融分业、混业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章和杰;中国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卫红;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金融稳定:结构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赵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蔡奕;国际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跨国银行监管的主要法律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胡再勇;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的风险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李琳;中国银行业市场化与监管政策: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8 陈进忠;金融创新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9 王青锋;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陈建超;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忠义;中国银行混业经营风险及其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张璐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颖;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法律瓶颈及其解决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许敦山;从西方混业经营的重建看中国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D];暨南大学;2000年
5 张红斌;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经营模式的选择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6 樊世杰;论我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7 汪红;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定位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8 尤琳;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与中国金融体制的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宗华;美国金融业经营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10 欧阳宁平;我国金融业应对混业经营的秩序安排[D];湖南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彬;我国金融业“全能化”经营趋势分析[J];经济师;2003年08期
2 李宽,周好文;全能银行的发展与中国金融业未来取向[J];新金融;2005年04期
3 张冉昊;吴若曦;;中国发展全能银行浅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11期
4 许运凯;21世纪中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选择[J];新金融;2000年05期
5 梁文宾;陈通;卢丽;;国外全能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比较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6年10期
6 秦凤呜;WTO的挑战与银行经营制度的改革[J];东岳论丛;2001年05期
7 ;书评[J];中国金融家;2003年11期
8 徐文彬;王大庆;;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载体的比较与选择[J];学术交流;2006年05期
9 聂卉;;浅析全能银行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07期
10 石汉祥;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少军;杨丽;;我国金融业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经验与发展建议[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周凤翠;;经济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肇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回顾[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4 范丽霞;张照东;;股份期权的法律问题及立法建议[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业务委员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李辛白;;制度失衡——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制度分析[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勇;;中国商业银行保密义务立法问题研究[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易幸麟;;金融政策择优:全面开放债券市场[A];上海市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亦平;;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法律模式选择[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9 宋炳刚;;孙中山的近代中国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思想[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路妍;;当代全球跨国银行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及趋势[A];“美国经济中长期趋势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颖一 黄海洲;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N];市场报;2001年
2 刘海梅 何世红;何世红出奇制胜[N];中国企业报;2006年
3 鲍仁;吴晓灵:在开放中发展中国金融业[N];期货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邵静之 王坤宁;善于总结才能勇于开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笔夫;次贷危机是中国金融业扩张的天赐良机[N];华夏时报;2007年
6 ;猎头人透视中国金融业人力资源[N];财经时报;2001年
7 记者 张跃文 甘玲;学者为中国金融业入世献策[N];证券时报;2001年
8 孙立坚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业面前的“保尔森命题”[N];东方早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董鸿乐;开创中国企业“走出去”新篇章[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特约评论员 张旭东;中国金融业迎接新挑战[N];民营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黎;全能银行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王青锋;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张亚博;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晏宗新;金融业管制与竞争理论研究——兼论中国金融业的管制问题[D];厦门大学;2004年
5 杜启尧;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罗书章;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7 陈邦强;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房震;金融集团:制度创新与监管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9 欧阳世伟;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翁裕斌;德国全能金融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浩;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2年
2 王治;全能银行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钱劲松;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之监管体系探讨[D];苏州大学;2004年
4 林国栋;全能银行: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创新选择[D];华侨大学;2005年
5 李鹏程;发达国家全能银行法律监管制度的研究与借鉴[D];厦门大学;2001年
6 赵前程;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刘宗华;美国金融业经营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8 刘从军;美国与德国全能银行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D];河北大学;2004年
9 徐作君;美、德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10 陈金焱;WTO与中国金融业[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697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69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