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我国类别股制度的构思
发布时间:2017-03-30 06:00
本文关键词:建立我国类别股制度的构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类别股是针对普通股而言的,是指在利润分配,剩余财产分配,公司重大问题的决议,董事、监事的选任等方面权利内容不同的股份。类别股与普通股相比,扩大或减少了股份的权利内容。类别股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立法已十分完善,公司通过发行多种形态的类别股扩大筹集资本的渠道,防御敌意收购以稳定公司经营权,又可以提高自有资本的比例。我国从2004年开始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2008年之后废除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区分。股份公司股份的全部流通,使我国公司在经营权的稳定、敌意收购等方面面临着危险。因此我国有必要引进类别股制度,促进我国公司发展渠道的多元化。 普通股是指章程对股份的内容没有附加特别条件的股份,相反,章程对股份的内容附加特别条件的就是类别股。类别股的发行在筹集资本、防御敌意收购、稳定公司经营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类别股具有股份和债券的双重属性,在美国等世界各国发行类别股,首先发行的是在利润分配方面与普通股相比享有优先分配权的优先股,大部分优先股不享有表决权。公司之所以发行这些无表决权的优先股,是因为那些谋划扩大营业的原有股东想在其经营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以有利条件筹集新的资本。 我国现行公司法没有直接规定类别股,《公司法》第131条规定:“国务院可以对公司发行本法规定以外的其他种类的股份,另行作出规定。”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和立法界也尝试类别股相关问题的研究和立法工作,于是2014年3月21日,证监会公布了《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非上市公众公司可以非公开发行优先股;上市公司可以发行优先股;上证50相关企业、涉及并购、回购相关企业等三类上市公司可以公开发行优先股等等。由此,我国开始了有关发行优先股的立法实践。另外,我国《公司法》已经间接地包含了类别股的相关内容。如根据《公司法》第34条和42条规定,我国公司可以在利润分配和表决权方面设置不同的权利内容,即可以设计含有类别股内容的股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设置类别股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具备股权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投资者多样化等条件,为设置类别股制度提供了现实基础。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通过公司法的修改,逐渐扩大类别股的类型,授予公司更多的自主权。类别股最早产生于英美法系国家,这些国家的公司法基本不限制股份的权利内容,授权公司根据章程规定发行有关利润分配、剩余财产分配、表决权及董事选任、偿还、转换等方面权利内容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类别股。近几年,德国、日本、韩国等大陆法系国家也逐渐扩大了类别股的范围,允许公司较自由地决定股份的内容和类型,达到公司所需资本的有效筹集,经营权的稳定,财务结构的调整,敌意收购的防御,股东间支配权的分配等多种目标。比较研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有关类别股制度的立法和实践,对构建我国类别股制度有借鉴意义。 目前世界对类别股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国、美国的自由模式,公司法基本不限制股份的权利内容,只是概括性地规定股份的种类,具体由公司根据章程规定发行有关利润分配、剩余财产分配、表决权及董事选任等方面权利内容不同的各种类型的股份。第二种是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法定模式,以成文法典的形式规定公司可发行的类别股的类型,公司只能在法定的类别股类型范围内设定具体的权利内容。根据我国立法现状及证券市场情形,我国适合采用第二种法定的立法模式。公司法可引进的类别股具体包括利润分配与剩余财产分配优先股、限制表决权股、偿还股、转换股,附董事任免权股。公司通过发行利润分配优先股,吸引社会上对公司经营不感兴趣,而只关心投资收益的投资者,以期筹集资本;公司通过发行无表决权股、部分表决权股等有关表决权的类别股,强化对公司的控制权或防御敌意收购;另外,公司通过发行转换股、偿还股等类别股调整公司财务结构、确保投资者的投资利益。 类别股的引进,不可避免地发生类别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类别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带来的后果,并不仅限于某个类别股股东利益受损,且有可能导致公司经营进入僵局,不利于公司全体股东利益。所以这就需要从保护少数类别股股东利益的角度和打破公司经营上僵局的角度出发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对此有必要利用章程或类别股东大会等利益调整手段予以调整。而且,类别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直接影响董事的忠实义务,可能引发董事的义务违反和责任的增加,所以有必要限制董事责任。如上所述,发行各种类型的类别股,就要调整类别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这就需要有一个调整类别股股东之间的法律原则。根据“类别股是股东平等原则的例外”,或“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等观点,股东平等原则对类别股之间不发挥作用。从个别国家公司法的规定来看,股东平等原则对类别股而言,并不是例外适用,是根据各种类型的类别股各自的内容及数量平等地对待,换句话说,如果股份的内容不相同,,允许不平等对待不同类型的类别股股东。
【关键词】:类别股 限制表决权股 偿还股 转换股 董事选任股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绪论14-22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4-16
- 二、 研究现状16-17
- 三、 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17-21
- 四、 研究方法21-22
- 第一章 类别股的界定及功能分析22-37
- 一、 类别股的内涵界定22-27
- (一) 类别股的含义解析22-27
- (二) 类别股的属性分析27
- 二、 类别股的类型化27-30
- (一) 利润与剩余财产分配股份28-29
- (二) 表决权股29
- (三) 偿还股29
- (四) 转换股29-30
- (五) 董事选任股30
- 三、 类别股的功能分析30-37
- (一) 拓宽筹集资本途径30-33
- (二) 丰富经营手段33-34
- (三) 防范敌意收购34-35
- (四) 确保股东间契约的效力35-37
- 第二章 类别股制度的比较法考察37-79
- 一、 美国的类别股制度38-49
- (一) 美国类别股的沿革38-39
- (二) 股份的种类及系列39-41
- (三) 美国类别股的内容41-49
- 小结49
- 二、 英国的类别股制度49-56
- (一) 英国类别股的沿革49-51
- (二) 英国类别股的主要内容51-56
- 三、 德国的类别股制度56-62
- (一) 德国类别股的沿革56-57
- (二) 德国类别股的主要内容57-62
- 四、 日本的类别股制度62-75
- (一) 日本类别股的沿革63-66
- (二) 日本类别股的主要内容66-75
- 五、 对国外类别股制度的评价75-79
- 第三章 我国类别股制度的构建基础79-94
- 一、 设置类别股的必要性79-83
- (一) 便于公司筹集资本80
- (二) 便于控制公司,稳定经营权80-81
- (三) 实现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多样化81
- (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之有效途径81-82
- (五) 便于实现利益平衡82-83
- 二、 设置类别股的法律基础83-90
- (一) 公司资本制度改革为设置类别股提供法律保障83-84
- (二) 《公司法》为设置类别股提供法律空间84-85
- (三) 相关规定包含类别股部分内容85-88
- (四) 《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88-90
- 三、 设置类别股的现实基础90-94
- (一) 股权集中为类别股发行提供现实可行性90
- (二)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类别股实际操作提供保障90-91
- (三) 投资者多样化为类别股交易提供投资主体91-92
- (四) 我国公司拥有运用类别股的实践经验92-94
- 第四章 类别股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具体设计94-126
- 一、 类别股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94-98
- (一) 国外类别股制度的立法模式94-98
- (二) 我国类别股制度应采用的立法模式98
- 二、 有关利润与剩余财产分配股份的设计98-105
- (一) 引进必要性99-100
- (二) 有关利润与剩余财产分配股份的设计方案100-105
- 三、 表决权股的设计105-115
- (一) 引进的必要性107-109
- (二) 表决权股的设计方案109-115
- 四、 董事选任股的设计115-121
- (一) 引进的必要性116-117
- (二) 董事选任股的设计方案117-121
- 五、 转换股的设计121-123
- (一) 引进的必要性121-122
- (二) 转换股的设计方案122-123
- 六、 偿还股的设计123-126
- (一) 引进的必要性123-124
- (二) 偿还股的设计方案124-126
- 第五章 建立股东利益冲突解决机制126-143
- 一、 类别股东利益冲突产生原因126-127
- (一) 章程修改126
- (二) 董事会决议126
- (三) 股份的合并、分割及注销126-127
- 二、 调整类别股东利益冲突的原则127-131
- (一) 股东平等原则的内容127
- (二) 类别股和股东平等原则127-131
- 三、 调整类别股东利益冲突的方法131-142
- (一) 公司章程的调整方法131-132
- (二) 董事忠实义务的调整方法132-134
- (三) 类别股东大会的调整方法134-136
- (四) 否决权的调整方法136-140
- (五) 组合不同权利内容的类别股之调整方法140-142
- 小结142-143
- 结语143-146
- 参考文献146-15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59-160
- 致谢160-1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跃中;;优先股、公司治理与产权结构效率[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翁孙哲;;股份公司股东表决权限缩的激励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王丽华,田凤英,孔祥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1年06期
4 楼远;优先股制度及其产权意义[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许艳芳;陈洲宇;;美国优先股实践及引入我国的现实意义[J];财务与会计;2009年24期
6 于莹;潘林;;优先股制度与创业企业——以美国风险投资为背景的研究[J];当代法学;2011年04期
7 张卫丽;;类别股东表决机制:公平可行的决议机制[J];当代经理人;2006年21期
8 袁锦秀;;优先股股权优先及其相关问题透析——以法律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9 王欣新;魏现州;;在我国公司法中设置优先股制度初探[J];法律适用;2010年10期
10 陈生;莫名其妙的紧箍咒——谈增发中的“类别股东表决机制”[J];股市动态分析;2004年18期
本文关键词:建立我国类别股制度的构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27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