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持股纠纷裁判模式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代持股纠纷裁判模式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代持股现象大量存在于社会之中,投资者作为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签订代持股协议,由名义股东代持有股权。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三》)在代持股协议的效力问题、实际出资人的投资利益等方面已做出了相关规定,但该解释并没有触及代持股的根本问题,仍有大量代持股纠纷尚未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法。本文对股权以及代持股行为的性质进行了全方位的法律分析,从权利范围上看,股权是一种绝对权;从权利内容上看,股权是一种社员权;从权利行使方式看,股权是一种支配权。另外,《公司法解释三》中的“投资权益”在范围上等同于股权。代持股行为的效力在《公司法解释三》中已得到了认可,但其法律性质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暂未作出明确的界定。代持股与民法体系中的代理和信托等制度均有相似之处,但更宜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制度。几种较为常见的代持股纠纷主要包括协议效力纠纷、主体资格纠纷和财产权属纠纷。就现行的代持股纠纷裁判模式来看,仍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如何处理无效代持股协议?代持股权与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股东的出资义务应当由谁承担?代持股的各方当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法律关系?上述问题都在实务操作中已日益凸显,但我国目前的代持股裁判模式难以妥善解决。由于成文法的滞后性,无法通过列举的方式穷尽代持股纠纷中的所有问题,寻求一种适当的裁判模式将从根本上解决代持股纠纷裁判困难的局面。代理制度、信托制度、善意取得制度和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均可作为解决代持股纠纷的参考,上述法律制度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代持股与上述法律概念均有相似之处,但又存在诸多差异,不宜将其直接归属于现有的法律概念之中直接适用。其中善意取得制度和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仅涉及到代持股纠纷的一个横截面,故只可在个别问题上加以援引。笔者认为信托制度是目前解决代持股纠纷可参照的最佳裁判模式。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美国将其在商事交易中的价值进行了充分发挥。信托制度的核心在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参照这一特性,代持股纠纷中代持股权的权属问题迎刃而解。确定代持股权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加强监督管理,代持股纠纷可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代持股 代理制度 信托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前言8-10
- (一) 研究背景8-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一、代持股纠纷的常见类型10-15
- (一) 代持股的法律关系分析10-14
- 1. 股权的法律性质10-12
- 2. 代持股行为的法律性质及效力12-14
- (二) 代持股法律纠纷的常见类型14-15
- 1. 协议效力纠纷14
- 2. 主体资格纠纷14-15
- 3. 财产归属纠纷15
- 二、代持股纠纷裁判亟待解决的问题15-19
- (一) 代持股协议无效的法律后果16
- 1. 返还财产16
- 2. 赔偿损失16
- (二) 名义股东的个人财产与代持股权的关系16-18
- (三) 实际出资人的个人财产与代持股权的关系18
- (四) 未全面出资的法律责任18-19
- 四、代持股纠纷可参照的裁判模式19-27
- (一) 代理制度19-22
- (二) 信托制度22-26
- 1. 境外信托制度对我国的启发22-24
- 2. 我国信托财产的性质24-25
- 3. 信托中委托人的权利义务25-26
- 4. 信托中受托人的权利义务26
- 5. 设立信托的形式要件26
- (三) 善意取得制度26-27
- (四)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27
- 五、代持股纠纷裁判的建议参考模式27-34
- (一) 各类裁判模式的利弊分析27-29
- (二) 代持股的裁判原则29-30
- (三) 对代持股纠纷裁判模式完善的建议30-34
- 1. 明确无效代持股协议的法律后果30-31
- 2. 确定代持股权的独立性及权利归属31
- 3. 规制实际出资人的显名问题31-32
- 4. 加强对代持股的监管力度32-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7
- 致谢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月春;;香港与内地信托制度的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2 李丛辰;;从罗马法看我国遗产信托制度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2期
3 赖华子;陈旺余;;农地信托流转模式法律制度的建构[J];宜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李宜利;;近现代英国信托制度的确立——以《用益法》三项例外向信托的转变为视角[J];商;2013年07期
5 王劲松;信托业面临的发展机遇[J];唯实;1997年06期
6 梁桂青;信托制度的演变与我国信托立法的基本原则[J];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7 周明,陈柳钦;中国信托制度的绩效评价[J];长白学刊;2004年05期
8 马铮;香港与内地信托制度的比较分析[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邢琳燕;;诉讼信托刍议[J];法制与社会;2008年17期
10 陶川;;责任保险对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缺陷的克服[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项志友;;用信托制度重构国企产权结构初探[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2 项志友;;用信托制度重构国企产权结构初探[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3 谈李荣;;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的制度框架、运作机制与法律规制[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4 徐建;陈喻伟;;多产权商业物业管理中信托合同的运用[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李发嘉;;进口押汇及其信托收据的有关法律问题探讨[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凝聚共识找准定位 开拓创新再造辉煌[N];证券时报;2005年
2 马宏建;信托业应尽快确立独特的盈利模式[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闻涛;中国信托业呼唤公募希望自赎[N];证券日报;2006年
4 金立新;以什么视角看信托[N];金融时报;2006年
5 FN记者 金立新;社会关注度提升 信托研究悄然兴起[N];金融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曲瑞雪 王南 尚志新;登记缺位 信托冒险前行[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徐天晓;龙湖地产掌门人分家引入信托手段 折射信托业服务功能渐渐觉醒[N];证券日报;2012年
8 记者 李茜;信托“刚性兑付”紧箍咒或被打破[N];上海金融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徐天晓;四大热点温故信托业2012[N];证券日报;2013年
10 记者 胡萍;信托2013:构建符合市场的业务模式[N];金融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礼平;中外信托制度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历建明;信用视角下的信托制度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06年
2 郭馥菡;代持股纠纷裁判模式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3 王晓东;附担保公司债信托制度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4 库欢;论我国诉讼信托制度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温雅丽;从信托制度的历史演进看我国信托制度的完善[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6 禹玉兰;信托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7 黄玉龙;信托制度变迁比较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8 王家全;论信托制度在我国的本土化及其应用[D];贵州大学;2007年
9 张南;我国信托制度下资产管理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杨春蓉;信托公司股权结构与其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55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95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