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得利剥夺的法律规制

发布时间:2017-10-05 23:16

  本文关键词:得利剥夺的法律规制


  更多相关文章: 得利剥夺 法律规制 侵权法 合同法 不当得利


【摘要】:传统民法中的损害赔偿均是从受害人角度出发,以补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失为目标,即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具有补偿性质,它意欲恢复受害人遭受损失之前的状态,因此受害人损失是其主要的关注点。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民事权利如商品化的人格权、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已经成为一种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在此背景下,受害人的人格权受到侵害却未必遭受实际的财产损失,但加害人却额外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即利润。这些客观事实均向传统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理论提出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如果此时仍保守机械地坚持传统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补偿性,并以此否定得利剥夺,则会使加害人因违法行为而获益,此时的民事责任很难说是具有保护民事权益的功能,因此,得利剥夺存在的合理性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然而,虽然得利剥夺已经在立法层面得到了确认,但是得利剥夺的具体构成要件却未得到明确,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则需要理清得利剥夺的法律规制路径,即得利剥夺是作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违约损害赔偿责任抑或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中的一种规制形式的单一存在还是可以同时具有多种规制形式的相容性存在?本文正是以得利剥夺的特点为基础,分别从基础理论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考察侵权法、合同法、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各个部门法与得利剥夺的契合程度,对得利剥夺的法律规制路径的确定展开研究。 除导论和结论外,全文共分4章。 第一章“得利剥夺的正当性基础与法律规制路径”,本章从得利剥夺的正当性基础和得利剥夺的法律规制路径两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得利剥夺的基本情况。 首先,论述得利剥夺的正当性基础。文章从得利剥夺的特点出发,阐明了得利剥夺的正当性基础在于民事权利的商品化和禁止行为人从不当行为中获利两个方面:民事权利的商品化是从积极方面论证得利剥夺中的得利来源于民事权利的交换价值,将得利从加害人财产中予以剥夺并归属于权利人是民事权利的交换价值的体现;禁止行为人从不当行为中获利则是从消极方面论证加害人获得并保有得利的非法性。 其次,结合我国现行法律,初步探讨得利剥夺的法律规制的可能性路径及考察方法。得利剥夺的具体法律规制应该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进行解决,各个部门法应当根据本身的特点对不同案型的得利剥夺进行规制,各个部门法对得利剥夺的规制不仅应当符合本部门法的法律理论,还应当考虑司法实践的特点,使得得利剥夺的法律规制达到理论和实践上的一致。 第二章“侵权法规制得利剥夺的可能性”,本章从侵权法的基础理论和与侵权法相关的得利剥夺的案型两方面入手,讨论了侵权法理论和实践与得利剥夺的契合性程度。 首先,从侵权法理论上看,侵权法在功能上不仅具有补偿受害人损失的功能,还具有威慑加害人和预防加害人的功能,侵权法中的精神损失赔偿和惩罚性赔偿的存在也证明了侵权法具有威慑功能,以加害人违法获益作为剥夺内容的得利剥夺正是从法律效果上预防加害人以侵害他人权益的手段获得非法利益,是侵权法的威慑功能的应有之义。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侵害行为、主观过错、损害和因果关系:侵害行为的存在不难判断;主观过错的要求符合得利剥夺的适用需要反映出对加害人的道德非难;理论上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之一的损害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实际或可视化的损害,更多的是一种权利的侵害,而不是最后可获赔的损失,这种责任成立意义上的损害与责任范围意义上的损害的相分离为得利剥夺纳入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提供了理论出路;因果关系复杂性不能否定侵权法规制得利剥夺,而且因果关系的确定更多时候是一种司法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性方法。 其次,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发现,司法实践也常常将得利剥夺作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内容,法院也没有将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损害与实质获赔的损害混为一谈,而是通常将侵害权益的行为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损害。因此侵权法的司法实践与得利剥夺具有契合性。此外,司法实践虽然很少引用《侵权责任法》第20条的规定,但是根据《民法通则》中对肖像权、姓名权或者名称权的规定、《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公司法》等的规定,法院多认为得利剥夺是一种侵权责任而非违约责任。 第三章“合同法规制得利剥夺的可能性”,本章从合同法的基础理论和与合同法相关的得利剥夺的案型两方面入手,讨论了合同法理论和实践与得利剥夺的契合性程度。 首先,在合同法理论层面,从功能定位上看,作为市场交易法,效率是合同法天然的和最重要的功能,但是这种效率是相对性的,并不同于效率违约中的绝对效率,采用合同法的路径规制得利剥夺不能反映合同法的效率功能;从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上看,违约责任通常是无过错责任,这种责任对违约方的主观状态没有要求,不符合得利剥夺的特点;同时,可预见性规则是计算违约损害赔偿的规则,得利剥夺无法与可预见性规则相协调。 其次,从理论上与合同法相关的得利剥夺的案型上看,由于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一般都会存在劳动合同,所以通常认为的合同法中的得利剥夺主要是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忠实义务所取得的违法收入即公司归入权领域,但是通过对现实案例的考察,法院更倾向于明确《公司法》第149条第2款规定为侵权责任或者用实质上为侵权法的思路适用该款规定。因此,该案型的得利剥夺在司法实践中实际上一种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不是违约损害赔偿责任。 第四章“不当得利规制得利剥夺的可能性”,同样,本章从不当得利的基础理论和与不当得利相关的得利剥夺的案型两方面入手,讨论了不当得利理论和实践与得利剥夺的契合性程度。 首先,在不当得利理论层面,从功能定位、构成要件、返还范围以及与其他请求权关系角度看,不当得利理论似乎可以将得利剥夺纳入其中予以规制。 其次,从不当得利的司法实践来看,不当得利远没有理论上所强调的那种独立性以及与其他法律制度如合同法等的平等性,它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辅助性,是其他制度适用的加强理由,它的具体适用并不包含得利剥夺的案型。 本文研究对象为得利剥夺的法律规制,该问题关涉到损害赔偿的具体内容,也是现代民事权利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在资料来源方面,文中所采用的案例均为真实案例,来自法院判决或新闻报道。本文从得利剥夺的规制可能路径的理论出发,以实践中的司法案例为基础,并在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创新上作出尝试,以探究如何解决得利剥夺的规制问题,并试图提出作者个人的见解,以期对得利剥夺进行法律规制的路径的选择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得利剥夺的法律规制不仅具有理论深度,更具实践操作上的难度,虽然本文对这一问题从基础理论入手,探讨了得利剥夺与各个部门法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程度,但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得利剥夺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得利剥夺 法律规制 侵权法 合同法 不当得利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3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4
  • 0. 导论14-23
  • 0.1 问题的提出14-16
  • 0.2 研究现状16-22
  •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22-23
  • 1. 得利剥夺的正当性基础与法律规制路径23-29
  • 1.1 得利剥夺的正当性基础23-26
  • 1.1.1 民事权利的商品化24-25
  • 1.1.2 禁止从不当行为中获利25-26
  • 1.2 得利剥夺的法律规制路径26-27
  • 1.3 小结27-29
  • 2. 侵权法规制得利剥夺的可能性29-37
  • 2.1 侵权法理论与得利剥夺29-34
  • 2.1.1 侵权法的威慑功能与得利剥夺29-31
  • 2.1.2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与得利剥夺31-34
  • 2.2 侵权法实践与得利剥夺34-35
  • 2.3 小结35-37
  • 3. 合同法规制得利剥夺的可能性37-48
  • 3.1 合同法理论与得利剥夺37-44
  • 3.1.1 合同法的效率功能与得利剥夺37-40
  • 3.1.2 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与得利剥夺40-43
  • 3.1.3 可预见性规则与得利剥夺43-44
  • 3.2 合同法实践与得利剥夺44-47
  • 3.3 小结47-48
  • 4. 不当得利规制得利剥夺的可能性48-59
  • 4.1 不当得利理论与得利剥夺48-53
  • 4.1.1 不当得利及其功能48-50
  • 4.1.2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构成要件及返还范围50-51
  • 4.1.3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关系51-53
  • 4.2 司法实践中的不当得利53-56
  • 4.3 小结56-59
  • 结论59-62
  • 参考文献62-65
  • 后记65-66
  • 致谢66-67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贵华;;论公司归入权之缘起及其理论基础[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范在峰,张斌;两大法系违约损害赔偿可预见性规则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3期

3 孙良国;;论人身权侵权获益赔偿的性质、功能与适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杨彪;;受益型侵权行为研究——兼论损害赔偿法的晚近发展[J];法商研究;2009年05期

5 程啸;;试论侵权行为法之补偿功能与威慑功能[J];法学杂志;2009年03期

6 龙俊;;权益侵害之要件化[J];法学研究;2010年04期

7 许德风;;不动产一物二卖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2012年03期

8 刘天君;;公司归入权法理基础与制度价值再认识[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孙良国;;效率违约理论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5期

10 孙良国;;补救成本、价值损失抑或获益赔偿?——瑕疵履行救济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979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979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9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