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03:31
本文关键词: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大陆法系民法上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在保障交易安全以及发挥物的效用等方面,善意取得制度已经取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善意取得制度的价值就体现在法律着重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动态利益之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维护交易安全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因此,学术界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是否适用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讨论也随之增多,肯定者认为股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维护交易的安全,而否定者认为该制度会侵犯股东的利益。 2011年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6、28条,即“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和“股权转让后尚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原股东将仍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受让股东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其中明确规定了股权在“隐名投资”和“一股二卖”情况下参照适用《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至此,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终于在“立法”上被一定程度地确定下来。随着该司法解释的颁布实施,使得对股权善意的探究从理论延伸到立法,甚至到司法实践的回应与检讨。该项规定的出台不仅使得股权善意取得制度有了实体法上的基础,还使得司法实践中相关纠纷有了解决的依据。 虽然股权善意制度在立法中被予以了肯定,但就目前的立法来分析,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理论体系上或者是立法规范上都还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笔者在肯定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对有限公司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现有规范进行了分析,基于对股权特殊性的分析,以商法外观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并结合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运用逻辑分析,理论比较及法律解释等方法,对我国现有的股权善意取得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展开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建议,力求为构建完整的,在理论体系上顺畅的股权善意取得制度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股权善意取得 构成要件 股权变动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291.91;D923.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7
- (二) 文献综述7-8
- (三)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8-9
- 一、 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9-15
- (一) 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概述9-11
- 1、 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9-10
- 2、 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概述10-11
- (二) 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争议11-15
- 1、 股权善意取得制度会破坏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11-12
- 2、 股权采登记对抗效力时需进行更多的利益衡量12-14
- 3、 从法价值衡量的角度来看,民法上的善意取得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明显高于其他利益的保护14-15
- 二、 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前置条件——本人与因15-22
- (一) 前置条件的合理性分析15-20
- (二) “本人与因”的具体判断标准20-22
- 三、 我国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22-28
- (一) “无权处分”与“登记错误”之辨析22-24
- (二) 善意标准的客观化24-26
- (三) 合理价格的判断26-27
- (四) 登记已完成27-28
- 四、 我国股权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问题28-34
- (一) 股权变动模式的不完善——不利于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28-30
- 1、 股权变动模式的现状及问题28-29
- 2、 股权变动模式对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影响29-30
- (二) 我国股权善意制度立法中的不足——分析《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6、28 条30-34
- 1、 第二十六条规定之矛盾分析30-31
- 2、 第二十八条规定之分析31-34
- 五、 完善我国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建议34-36
- (一) 明确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一般构成要件34
- (二) 完善我国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相关立法34-36
- 1、 关于第二十六条的完善35
- 2、 关于第二十八条的完善35-36
-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39
- 致谢39-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石麟;关于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思考[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2 马卉;善意取得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张严方;;建构中国的善意取得制度[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刘元璋,宋钧;善意取得制度及其在追赃中的适用[J];律师世界;2002年11期
5 陈九振,杨杰民;善意取得制度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6 胡健仪;论善意取得制度[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7 王爱贤,刘成伟;谈谈中国的善意取得制度的建构[J];政法论丛;2002年02期
8 周湘华;论善意取得制度[J];政法学刊;2002年01期
9 凌薇;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思考[J];中国律师;2002年10期
10 邹e
本文编号:986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98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