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范围认定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范围认定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入世议定书》作为一座桥梁将我国与WTO联系起来,是我国加入WTO的条件,也是我国在WTO司法解释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它的内容几乎横跨整个WTO体系,既有遵守WTO的一般承诺,又有针对我国所做的特殊承诺,这些承诺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WTO规则。《中国入世议定书》本身没有规定与WTO其他多边协定的关系,这对《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范围认定带来诸多困难。然而,认定上下文范围是运用上下文解释的前置程序。条约解释者首先须分析对于一个用语、条款,其上下文范围具体包括什么。中国原材料案和中国稀土案裁决中,上诉机构认为由于《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1.3段没有明确规定与GATT 1994的关系,便不得将GATT 1994作为上下文。这种过分倚重文本的做法有待商榷。中国出版物案和中国原材料案中,上诉机构对《中国入世议定书》是否为WTO多边协定认定不一,导致GATT 1994可作为《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1段的上下文,却不能作为第11.3段的上下文。此外,上诉机构未充分重视《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第170段和议定书第11.3段之间的联系,进而不认可第170段作为上下文,这种做法也使得议定书的上下文受到较多的限制,从而可能导致我国在WTO框架下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实践中,专家组上诉机构对议定书的上下文范围认定引发不少讨论。鉴于此,本文着力于从上下文范围认定角度对《中国入世议定书》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历史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在WTO争端实践基础上,分析《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范围认定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我国情况探讨相应的策略。除引言,本文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上下文解释的概述。本部分首先探寻上下文解释的含义以及重要性,指出上下文解释不仅可以印证通常含义解释,弥补法条的空白,还可以确定用语在具体上下文中的正确含义。本部分进而分别界定上下文解释与通常含义解释、目的解释、善意原则以及解释之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本部分将最后分析如何认定《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以下简称《维也纳公约》)规定的上下文范围,并指出上下文并不限于《维也纳公约》第31条第2款中的规定。第二部分:《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范围认定的成案分析。本部分以中国出版物案、中国原材料案和中国稀土案为视角,分析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如何认定《中国入世议定书》的上下文。第三部分:《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范围认定存在的问题。本部分在《中国入世议定书》有关的案例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认定《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的不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过度倚重《中国入世议定书》文本基础上,以认定其上下文;第二,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中国入世议定书》法律地位认定不一,可能影响其上下文范围。第三,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未充分重视《中国入世议定书》条款与其他条款之间的联系,可能使得上下文认定不妥。第四部分:《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范围认定问题的解决路径探讨。针对第三部分的问题,本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不妨通过交叉援引建立《中国入世议定书》条款与其他多边协定下条款的联系。交叉援引并不限于明确的文本联系,还可能从条款之间的内在逻辑,以灵活认定《中国入世议定书》与WTO其他协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GATT 1994的关系。第二,可考虑将《中国入世议定书》定性为WTO框架下的多边协定,适用于WTO所有成员。WTO其他协定构成《中国入世议定书》的上下文。第三,以WTO一般义务为基准明确《中国入世议定书》的上下文。《中国入世议定书》下的超WTO义务与WTO一般义务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只是前者比后者更为严格。
【关键词】:上下文范围 条约解释 《中国入世议定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96.1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3
- 一、上下文解释的概述13-27
- (一)上下文解释的含义13-15
- (二)上下文解释的功能15-17
- (三)上下文解释与其他解释方法的关系17-19
- (四)《维也纳公约》规定之上下文范围的认定19-27
- 二、《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范围认定的成案分析27-30
- (一)中国出版物案中《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的认定27-28
- (二)中国原材料案中《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的认定28-29
- (三)中国稀土案中《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的认定29-30
- 三、《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范围认定存在的问题30-38
- (一)解释者过度依赖《中国入世议定书》文本31-33
- (二)上下文范围受到《中国入世议定书》法律地位认定不一的影响33-36
- (三)解释者未充分考虑《中国入世议定书》与其他条款的联系36-38
- 四、《中国入世议定书》上下文范围认定问题的解决路径探讨38-46
- (一)通过交叉援引建立《中国入世议定书》与WTO其他协定的联系38-41
- (二)通过定性《中国入世议定书》为WTO多边协定来明确上下文41-43
- (三)以WTO一般义务为基准明确上下文43-46
- 结论46-48
- 参考文献48-53
- 致谢#@@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巴根;;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与反补贴税——“欧共体钢铁案”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通过后之美国商务部的动态[J];太平洋学报;2006年10期
2 胡鸽;;论中美原材料案对资源贸易问题的启示——以上诉机构报告为分析视角[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05期
3 唐青阳;论WTO规则的法解释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吴蕾;;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第一案”之法律透析——欧共体沙丁鱼案[J];武大国际法评论;2005年00期
5 孙立文;;中国汽车零部件争端的法律适用评析[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年02期
6 丁一;;关于GATT1994第20条一般例外适用的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胡安之;;反补贴争端中的补贴利益传递问题思考——以美欧大飞机案为例[J];人民论坛;2012年29期
8 Fernando Pierola;张蔚蔚;;政府采购、利益与补贴——从日、欧诉加拿大可再生能源案看开去[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3年06期
9 纪文华;;2008年WTO争端解决情况及中国参与述评[J];国际经济法学刊;2009年02期
10 黄 海;WTO案例研究的重要意义[J];当代法学;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巴根;;“公共机构”的解释及“国有企业”是否构成“公共机构”——“美国对华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案”上诉机构观点质疑[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2年卷)[C];2011年
2 王镜骅;;《反补贴协议》中“公共机构”的认定标准——以DS379案为中心分析[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2年卷)[C];2011年
3 韩立余;;WTO争端解决中的案例法方法[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韩立余;;WTO争端解决中的案例法方法[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5 欧福永;黄文旭;;欧共体特定海关事项案述评[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蒋超翊;;GATT第20条前言的案例法——兼论碳相关边境调节措施的正当性[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2年卷)[C];2011年
7 陈立虎;杨向东;;论“未预见的发展”作为启动保障措施的条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8 胡建国;;论《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1段“不得损及”条款与中国贸管权——对于中国出版物案相关裁决的剖析[A];中国入市第二个十年:新起点与新挑战——WTO法与中国论丛(2013年卷)[C];2012年
9 左海聪;;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可适用的法律[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10 左海聪;;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可适用的法律[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四)[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雯;希望美国尽快撤销钢铁保障措施[N];人民日报;2003年
2 黄丽萍;生长中的树木是不是货物?[N];国际商报;2005年
3 记者 石琨;商务部对上诉裁决表遗憾[N];文汇报;2009年
4 刘敬东;“双反”案胜诉之下的法律隐忧[N];经济参考报;2011年
5 刘敬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双反案”胜诉后的法律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朱榄叶 房芳;美国汽油案[N];法制日报;2005年
7 记者 刘国远;墨西哥对美国软饮料征税违规[N];经济参考报;2006年
8 记者 王希 雷敏;商务部发言人表立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缪剑文 赵维田;专家组作出结论[N];国际商报;2003年
10 陈卫东 马琳;美国钢铁保障措施贸易争端的得与失[N];国际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谭黎华;论国际贸易中的保障措施[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曾炜;WTO法中的必要性检验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娟;WTO框架下的特别保障措施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 黄涧秋;保障措施实施条件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萃;论“双重救济”争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裴惠善;WTO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审查权限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黄瀚;WTO争端解决重审程序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时业伟;论《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公共机构”的认定标准[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5 蒋薇;反补贴规则中“公共机构”认定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6 刘巍;反补贴中公共机构的认定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田昕清;《反补贴协定》中“公共机构”的认定[D];外交学院;2013年
8 姚雅倩;WTO《补贴与反补贴协定》中“公共机构”的认定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3年
9 葛丽;关于《保障措施协议》若干法律问题的探讨[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10 纪维维;WTO贸易与环境争端解决的“绿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36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036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