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论碳捕获与封存及其国际法律问题

发布时间:2018-01-11 20:12

  本文关键词:论碳捕获与封存及其国际法律问题 出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碳捕获和储存 气候变化 国际法律问题


【摘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框架公约》和《议定书》)中有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的初步思路,但没有明确规定CCS是否可视为缔约国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CCS技术对传统国际法的多个领域造成了冲击,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当对《框架公约》和《议定书》的部分条款作宽泛解释或加以修改,同时在各国协商的基础之上,将碳捕获与封存的有关法律问题纳入后京都时代的气候变化立法之中。
[Abstract]: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Framework Convention" and "Protocol") have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CCS).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CC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mechanism. CCS technology has impacted on many areas of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law. New issues were raised... some provisions of 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and the Protocol should be broadly interpreted or amended, on the basis of consultations among States. Incorporate legal issues related to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into post-Kyoto climate change legisl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
【分类号】:X701;D996.9
【正文快照】: 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碳捕获与封存(Carbon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技术的应用已提上国际日程,被认为是温室气体深度减排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就CCS技术应用的国际法律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碳捕获与封存及其类型目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秦天宝;成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应用中的国际法问题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王慧;;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与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的关系[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17期

3 拙知;;饱受争议的CCS[J];IT经理世界;2009年13期

4 相震;;碳封存发展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J];环境科技;2010年02期

5 洛根·韦斯特;;碳封存:风险与未来[J];中国三峡;2010年05期

6 王勇;;碳捕获:昂贵的拯救[J];中国企业家;2009年1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马忠诚;汪澜;;水泥工业CO_2减排及利用技术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19期

2 秦天宝;成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应用中的国际法问题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张志慧;王淑敏;潘岳;;完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立法的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12期

4 相震;;铝电解工业全氟化碳减排途径研究[J];环境科技;2011年05期

5 李健;许楠希;;碳捕集与碳封存项目的经济性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08期

6 吴益民;;论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1年08期

7 孙凯;王刚;;气候变化背景下地球工程研究的国际管制探析[J];鄱阳湖学刊;2012年05期

8 谢和平;刘虹;吴刚;;中国未来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应向CCU方向发展[J];中国能源;2012年10期

9 秦天宝;张萌;;碳捕获与封存活动对现行国际环境法的挑战及其回应[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伊元荣;含碱工业固体废弃物捕获CO_2反应特性与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明强;基于难溶碳酸盐沉淀形成的海水封存二氧化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陈奕彤;国际法视角下的气候变化西方语境与中国因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李志伟;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的长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王思博;水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美国欲将100万吨二氧化碳封存地下[J];节能与环保;2009年03期

2 张远辉,王伟强,陈立奇;海洋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5期

3 李洛丹;刘妮;刘道平;;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的研究进展[J];能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4 常纪文;;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与《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J];法学杂志;2009年05期

5 刘嘉;李永;刘德顺;;碳封存技术的现状及在中国应用的研究意义[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02期

6 拙知;;饱受争议的CCS[J];IT经理世界;2009年13期

7 栾健;陈德珍;;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及趋势[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9年02期

8 李小春,小出仁,大隅多加志;二氧化碳地中隔离技术及其岩石力学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9 沈平平;杨永智;;温室气体在石油开采中资源化利用的科学问题[J];中国基础科学;2006年03期

10 韩文科;杨玉峰;苗韧;陈子佳;安琪;;当前全球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J];中国能源;200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田艳;;关于减少发展中国家涉林碳排放REDD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4期

2 孙明贵;查武堂;郭军洋;熊永兰;陈怀超;;我国工业领域参与清洁发展机制的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07年02期

3 徐建灏;;国内商业银行在温室气体减排市场业务机会研究[J];现代商业;2010年21期

4 胡其颖;;企业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方法[J];节能;2010年03期

5 曲建升;刘谨;;甘肃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的潜力与对策分析[J];开发研究;2007年02期

6 李伟;何建坤;;澳大利亚气候变化政策的解读与评价[J];当代亚太;2008年01期

7 张殿军;;中国城市热电厂区域热制冷对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J];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03期

8 曲建升;王琴;陈发虎;刘谨;魏成金;;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及其特征分析[J];开发研究;2008年03期

9 辛晓牧;冷雪飞;;清洁发展机制的进展及应对策略[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年04期

10 赵晓红;;从气候变化问题看全球环境斗争与合作[J];新远见;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洪兰;白虎志;张俊国;许爱琴;;河西走廊中部近50a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2 胡菊芳;;气候变化对江西水稻生产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3 李艳兰;何如;覃卫坚;;气候变化对广西干旱灾害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4 李茜;张绍恢;陈敏;;廊坊的气候变化与冬小麦播期变化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孙即霖;丛明;吴德星;高山红;;中国东部海区经向热力差异对夏季南京气候变化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6 黎清才;杨洪昌;谢考宪;;气候变化的全息统一观[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唐湘玲;吕新;;石河子地区近48年来气候变化对棉花产量影响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王淑香;;气候变化对河南粮食安全影响及防御策略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梁树献;罗泽旺;王式成;杨亚群;程兴无;徐胜;;浅析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赵秀兰;;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执笔人 郑易生;中国有信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黄婷婷 编辑整理;新技术引领是关键[N];中国环境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印久青;全方位应对气候变化挑战[N];中国信息报;2010年

4 本版编辑邋聂立涛 梁业倩;欧盟加拿大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共识[N];人民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晓星;万本太会见美国气候变化代表团[N];中国环境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向 张章;痼疾犹在破“茧”难言[N];经济参考报;2008年

7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于宏源;气候问题有望成奥巴马外交的重头戏[N];东方早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童海华;“一个都不能少”[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9 李中海;俄罗斯站在哪一边?[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周茂荣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变化与能源合作机遇与挑战同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男;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3 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马丽娟;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8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9 何云玲;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10 郭井学;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极地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娜;气候变化对中小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纪道柱;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杰;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鹏飞;应对节能减排政府间博弈行为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时空特征及综合聚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孟丹丹;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突变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苏坤慧;河南省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响应及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婧辉;高山林线树种太白红杉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熊伟;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1411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411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2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