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跨界大气污染中的中国责任识别研究
本文选题:跨界大气污染 + 中日韩 ; 参考:《东北亚论坛》2017年06期
【摘要】:跨界大气污染已成为国际环境外交关注的重要问题,清晰的责任界定是解决跨界大气污染问题的基础。本文提出了污染排放的"经济—环境"全过程分析方法,构建了跨界大气污染中的国家排放责任识别体系,研究指出:在界定责任时,首先,要从各国的发展阶段出发,保障其基本的发展排放权;其次,也要充分考虑各国为减轻环境污染而做出的超常减排努力;第三,还应重视国家间经济贸易往来中隐性的污染转移。基于此责任识别框架,对中日韩跨界大气污染问题中中国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为中国在环境外交中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Abstract]:Cross-border air pollu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 clear definition of responsibility is the basis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In this paper, the "economic-environmental" analysis method of pollution emission is put forward, and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national emission responsibility in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is construct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n defining responsibility, first of all, we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each country. To protect its basic development emission rights; secondly, to fully consider the countrie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 make extraordinary emission reduction efforts; third,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cessive transfer of pollution in the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ased on this framework,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in the problem of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which provides a powerfu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China to set up a responsible country image in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1465) 环境保护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0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5M580897)
【分类号】:D996.9;X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捷;中国环境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环境;2001年01期
2 吕杰;中国环境外交与国内环境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3 孙凯;;一部开拓外交研究新领域的重要论著——《国际环境外交》评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4 齐峰;;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境外交的解读与思考——兼论构建环境外交新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03期
5 于宏源;汤伟;;美国环境外交:发展、动因和手段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9年09期
6 范亚新;;中国环境外交:冷战后的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年06期
7 唐洁;;论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演变[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5期
8 蔡守秋;论环境外交的发展趋势和特点[J];上海环境科学;1999年06期
9 谢林平;;环境外交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J];环境;1999年10期
10 张世秋;;在全球化-国内关系中思考中国环境外交[J];绿叶;200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环境外交的可能变革[N];东方早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黄勇;21世纪中国环境外交展望[N];中国环境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姬钢;加强环境外交 应对新的挑战[N];中国环境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黄勇;中国环境外交聚焦贸易与环境(上)[N];中国环境报;2003年
5 王之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协调员;中国环境外交风雨曲折路[N];中国环境报;2012年
6 张新平;开拓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N];人民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黄勇;环境外交助推绿色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全胜;环境外交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范亚新;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宫笠俐;冷战后日本环境外交决策机制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蝉杏;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制度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2 罗贵昕;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婉莹;21世纪中国环境外交之探析[D];河南大学;2008年
4 陈欣欣;中日环境外交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雨晴;中国环境外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6 苟月红;21世纪中国环境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滕志波;美国环境外交的兴起及其特点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8 陈云;冷战后日本对华环境外交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渊U,
本文编号:1836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836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