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国际刑事诉讼中证据自由原则的确立和发展——兼论国际刑事法院的模式选择

发布时间:2018-05-25 00:40

  本文选题:国际刑事诉讼 + 特设刑庭 ; 参考:《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6期


【摘要】:早在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中即已确立的证据自由原则是国际刑事诉讼中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的原则。联合国的特设刑事法庭无论在证据的可采性判断还是在证明力评价阶段都继承了该原则,尤其是在可采性问题上,规定审判庭可采纳任何有相关性和证明价值的证据,并且在实践中将"可靠性"作为暗含的考虑要素。2002年7月1日正式成立的国际刑事法院一方面坚持了证据自由原则,同时又没有完全遵循特设刑庭的"两步走"模式,而是给予审判庭选择权。基于这种模式的弊端,建议国际刑事法院在适当的时候,明确规定"两步走"模式,并摒弃在证据可采性判断阶段考虑可靠性问题的做法。作为证据自由原则的集中体现,国际刑事诉讼中不承认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of evidence, which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Nuremberg and Tokyo trials, is a developing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roceedings. The ad hoc criminal tribunals of the United Nations have inherited this principle, both in the admissibility judgement of evidence and at the evidentiary evaluation stage, in particular by providing that the trial Chamber may admit any evidence of relevance and probative value, On the one hand,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which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on July 1, 2002, has upheld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of evidence,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not fully followed the "two-step" model of the ad hoc criminal tribunal. It gives the trial court the right to choose. Based on the disadvantages of this model,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should,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clearly stipulate the "two-step" model and abandon the practice of considering reliability in the judgment stage of admissibility of evidence. As a centralized embodi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of evidence, the rule of exclusion of hearsay evidence is not recognized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roceedings.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国际刑事法院证据规则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82003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柳;;国际刑事法院盯上卡扎菲[J];南风窗;2011年14期

2 杨艳;张超;;传闻排除规则的发展趋势[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刘昕;;中国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的原因及关系展望[J];现代交际;2011年06期

4 郭剑平;兰娟;;论国际刑事法院的司法正义结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周有芒;;国际刑事法院(荷兰海牙)[J];建筑创作;2011年07期

6 李琪;许桂敏;;主权和人权的冲突与调和——国际刑事法院困境探析[J];南都学坛;2011年04期

7 曲涛;;国际刑事法院被害人信托基金的基本特征与争议探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苏敏华;;论《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管辖权补充性原则[J];政治与法律;2011年08期

9 班德·许乃曼;王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法律领先法律制度的帝国主义化与其余法律制度的被殖民化[J];中外法学;2011年03期

10 杨达;;“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与非缔约国管辖豁免[J];知识经济;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惠萍;;举证责任与护士的证据意识[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赵准;;通过资本阐释劳动价值论[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颖;魏素红;;从法医学鉴定看法律技能[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一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郜尔彬;;论“人道主义干涉”的合法性[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廷智;;研讨非洲法律 共话发展变迁——“非洲法律与社会发展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黄风;国际刑事法院:能否一碗水端平[N];法制日报;2009年

2 记者 于毅;埃及苏丹拒绝国际刑事法院决定[N];光明日报;2009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法教授 朱文奇;卡扎菲会在国际刑事法院受审吗[N];法制日报;2011年

4 郭济;国际刑事法院要求对卡扎菲发布通缉令[N];工人日报;2011年

5 刘一楠;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申请逮捕卡扎菲[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张磊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国际刑事法院对卡扎菲签发逮捕令 有权? 无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蒋骢骁;国际刑事法院下令逮捕卡扎菲[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徐军;国际刑事法院终于“开张”了[N];法制日报;2004年

9 李静;谁在操控国际刑事法院[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9年

10 记者 佩恩;卡扎菲遭国际刑事法院通缉被控“反人类罪”[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铃;国际刑事证据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苏敏华;“罗马规约”程序与证据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黄俊平;普遍管辖原则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4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贵玲;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6 李綦通;理想国际刑法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林彬;国际司法程序价值论[D];复旦大学;2007年

8 洪永红;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9 李海滢;国际犯罪的基设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喻贵英;国际刑法中的共同犯罪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桂s,

本文编号:1931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931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0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