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应对气候变化 + 政府间合作 ; 参考:《重庆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摘要】: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应对。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通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国际社会形成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在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和举步维艰的国际气候谈判,不禁让人们对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本文主要从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一般法理入手,对合作的法律原则、法律形态、法律内容、争端解决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未来的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提供法律参考。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一般法理。气候既是环境又是资源,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定义,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法律基础。虽然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看法至今尚无定论,但并不妨碍人类采取必要措施,降低对能源的过度依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气候变化对人类共同利益的损害与威胁是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现实起点。本文中的“政府间合作”是指代表主权国家的政府间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既有双边合作也有区域和多边合作,既有行为型合作也有组织型合作。除了损害与威胁的现实考量和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职能因素,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还具有环境伦理学、生态政治学、环境社会学、社会生物学等多元理论基础。同时,由于各国在经济、政治利益上差异,外部性问题、集体行动的困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以及现有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政府间合作。 第二部分,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法律原则。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法律原则,贯穿于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之中,是指导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准则,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原则、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有约(诺)必守原则和谨慎原则。国家主权原则表现为对国内气候事务享有最高权和对国际气候事务享有独立、平等的参与权。共同责任与区别责任是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双核要素,实践中需要强化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解决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中处于基础地位,应在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中创新实施。坚持有约(诺)必守原则是舒缓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困境的重要途径,要构建和完善承诺履行促进机制。谨慎原则是对气候变化中不确定性的积极应对。这些法律原则在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国家主权原则是基础性的。 第三部分,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法律形态。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法律形态,是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法律载体,表现为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中的“硬法”、“软法”和组织化安排。《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其多边性和法律约束力,在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硬法”渊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中的“软法”具有其独特的制度价值,与“硬法”之间功能互补。但从长期来看,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中的“软法”比其他领域中的“软法”更具有硬化趋势。“软法”硬化的途径至少有三种:(1)内化为一国的国内法;(2)内化为其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渊源之中;(3)在条件成熟时,部分或者全部直接升级为“硬法”。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组织除了传统的协定性组织,还包括至少还包括国家间论坛性组织、国际组织间的联合机构(项目)和多边条约性组织,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在未来,组织化安排将提供合作平台与场所、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实施合作成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部分,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法律内容,主要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线索展开研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三届会议上通过的《巴厘岛行动计划》,确定了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四大议题,即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这四大议题彼此间互相交叉,但内容又相对独立,科学地涵盖了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基础范围。减缓是采取措施或手段减少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主要包括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2012年后的减缓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核心方案应该在气候公平与气候效率之间维持适当平衡。适应是采取措施缓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它与减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种必要政策选择,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应建设专门的组织机构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气候友好型技术。资金是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关键,要积极促成发达国家兑现出资承诺,确保资金的额外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完善资金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第五部分,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中的争端解决。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也会出现国际争端。有些争端局限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有的争端则衍生至其他领域。相应的,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中的争端可以分为基础性争端和衍生性争端。衍生性争端又可根据涉及的具体领域不同,分为环境衍生性争端和其他衍生争端。前者如海洋衍生争端、水资源衍生争端、生物多样性衍生争端,后者如人权衍生争端、贸易衍生争端、和平与安全衍生争端。传统国际争端解决方法可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中争端解决的一般方法。目前,解决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中基础争端的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环境衍生争端和其他衍生争端,由于气候变化仅仅是导致争端产生的原因要素之一,其争端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通常可以继续适用原争端解决的法律渊源,或者在原争端解决法律渊源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 我国是一个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据预测,我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源结构、科学技术创新、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等多个方面提出严峻挑战。我国在实施一系列国内应对政策和行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形式的国际合作格局,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的水平还比较低,不能满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后,在国际合作中,我国应当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在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中的法律地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框架,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和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促进落实已有合作成果,继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Abstract]:Climate change is a global problem that deeply affect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 and requires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all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 Through years of joint efforts ,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formed a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legal document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 and has made a study on the legal principles , legal forms , legal content and dispute settlement of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legal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climate change .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
Climate change has not been conclusive on climate change , but it does not prevent mankind from taking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reduce the over - reliance on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implemented .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al with the dilemma of climate change .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uncertainty in climate change .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is the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uncertainty in climate change .
The third part is to deal with the legal form of climate change 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 It is a legal carrier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 It is a legal carrier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 It has its own unique institutional value in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
The fourth part addresses the legal aspects of climate change 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 focusing mainly on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 The Bali Action Plan , adopted at the thirteenth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 identifies four main topics for strengthening glob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 namely , mitigation , adaptation , technology and funding . The mitig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climate change , which is complementary and complementary . The technology is the key to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 It is essential for measures or mean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 It is essential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 and to actively promot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meet their investment commitments to ensure the additionality , st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of funds , and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of funds .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 disputes can be divided into basic and derivative disputes .
At the same time , China should adhere to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exis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 energy structur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 forest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n China . In the future , China should adhere to the legal status of climate change 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 and adhere to the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ic framework , unite the vast developing countries ,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on climate change ,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cooperation results , and continue to deepe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96.9;D922.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方案的通知[J];青海政报;2008年14期
2 解振华;;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2009年8月2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9年06期
3 ;我国首部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政府规章将于10月1日起施行[J];青海气象;2010年04期
4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我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意见[J];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18期
5 迈克尔·哈特;比尔·戴梦得;张征;;将哥本哈根视为契机[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04期
6 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7年30期
7 ;戈尔和联合国IPCC同获诺贝尔和平奖[J];重庆与世界;2007年11期
8 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J];时政文献辑览;2008年00期
9 潘家华;;中国低碳转型: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12期
10 檀跃宇;;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南北关系[J];当代世界;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Cooling-driven climate change at 12-11 Ma:Multiproxy records from a long fluviolacustrine sequence at Guyuan,Ningxia,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2 ;A major reorganization of Asian climate by the early Miocen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3 William Perrie;;On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Upper Ocean on Midlatitude Northwest Atlantic Landfalling Cyclones[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热带气旋[C];2011年
4 ;Sun-coupled climate connection between eastern Asia and northern Atlantic[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新生代·地磁与空间电磁·工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C];2004年
5 沈永平;;加强与媒体的紧密合作扩大气候变化科学信息的普及与传播[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6 Toshio Nakamura;Yoshio Inouchi;;Holocene climate changes in the monsoon/arid transition reflected by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Daihai Lake of Inner Mongoli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An improvement on summer 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 over East China: importance of data assimilation of soil moisture[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Dan Johnson;;Opportunities for using historical and projected climate data and ecological tolerances to investigate biogeographic change[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9 Shigeru Itoh;Zaur Lomtatidze;;Holocene climate changes in the mid-high-latitude-monsoon margin reflected by the pollen record from Hulun Lake,northeastern Inner Mongoli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10 ;Pollen-inferred climate changes and vertical shifts of alpine vegetation belt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Nyainqentanglha Mountains(central Tibetan Plateau) since 8.4 kyr BP[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素琴 刘晓林;气象林业联手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不要让气候变化超过“闸值”[N];科技日报;2007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郭婧;DNV做减缓气候变化的践行者[N];中国环境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邱登科 述评;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共同责任[N];民营经济报;2007年
5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大河;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N];南方日报;2007年
6 安华银;应对气候变化 减轻气象灾害[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7 记者 卞晨光;2011年环境{9川奖结果揭晓[N];科技日报;2011年
8 刘毅;让世界了解中国[N];人民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粼粼;迎挑战:科技部林业局各有打算[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10 丁继武邋林而达;高度重视气候安全[N];中国气象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盛;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2年
2 温融;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韩缨;气候变化国际法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迎春;中国农业氧化亚氮排放及减排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6 杨r,
本文编号:1943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94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