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和平权入宪刍议

发布时间:2018-05-30 05:26

  本文选题:和平权 + 和平 ; 参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摘要】:和平权作为第三代人权中的一项普遍性权利,得到了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的确认。和平权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两个关键因素:和平主义思想与现代人权理念的结合是和平权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国际社会进行的长期反战努力是和平权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平权从一项抽象的应然权利最终转化为现实权利,必然要通过法定化、宪法化的方式。以和平权入宪为契机,缔造一部中国特色的"和平宪法",这将是我国最好的和平发展实践,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和平宣言,它必将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宪政和人权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Abstract]:As a universal right in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human rights, the right to peace has been confirmed by a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legal document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to peace benefit from two key factors: the combination of pacifism and modern human rights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to peace; The long-term anti-war effo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re the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to peace. The right of peace is transformed from an abstract right to a real right, which must be legalized and constitutionally. Taking the right of peace into the Constitu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create a "Constitution for Pea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will be the best practice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most persuasive declaration of peace. It will leave a splendid stroke in the history of constitutionalism and human right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world.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基金】: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青年项目“人权与和平权基本理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CFX002)
【分类号】:D99;D9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海坤;彭秀坤;;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成果之入宪[J];江海学刊;2009年04期

2 李兴斌;先秦兵家和平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文史哲;2005年04期

3 杜学文;;和平权:一种抵抗权意义上的人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琼;;关于“一撤到底”问题之管见[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林顺虎;袁成钢;;论就业协议设定违约金上限之合理性[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宇文宏,刘珂;从原初状态到正义原则——评析罗尔斯的契约论证明[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矫波;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与法律的公平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张晓薇;;论民事诉权滥用在我国出现的外在诱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杨秀国;张筱筠;;调查性报道:伦理层面的矛盾体[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余仕麟;吴映平;;中国社会正义性的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读陈少峰著《正义的公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杜丽霞;;土地征收中的社会发展与农民发展——以土地发展权为视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丁坤;张丽;;理想与困境: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何永军;;陪审团事实裁决终局性的理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全林;;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大学发展创新的代价[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涛;;公诉专业化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李阳;;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之应然路径与实然选择——以制度建设和检察文化建设为视角[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燕;;异种角膜移植的伦理考量[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丽;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公正问题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君健;我国农村金融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滕宏庆,李建波;经济立宪与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兼论宪法参与经济的界限[J];河北法学;2005年09期

2 陈端洪;;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J];中外法学;2008年04期

3 石佑启;;论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方式演进[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陈旭东;;宪政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宪政问题[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郑贤君;;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何谓根本[J];中国法学;2007年04期

6 马岭;;宪法修改与宪法解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义;;联合国的世界主义内涵[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王新艳;;试论刑事司法的国际准则[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张劲松;;联合国与人权保障的国际化[J];学习月刊;2006年06期

4 李步云;杨松才;;论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J];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06期

5 屈彩云;;从软实力视角解析日本和平宪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庞浩;范继增;;浅析国际刑事法庭的管辖机制对普遍性人权的保障作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赵飞;赵素萍;;论反恐中的人权保障[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李伟;宾文高;;紧急状态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曲涛;;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理论探微[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陈柏新;陈柏安;;非法获取的刑事鉴定结论应当排除[J];中国司法鉴定;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辜仕梅;吴克云;;宋庆龄与人权保障[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2 ;前言[A];中国监狱人权保障——全国监狱人权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鲁生;张慧;;“严打”中人权保障若干问题的思考[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4 潘昆;;略论检察工作中的人权保障[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朱穆之;;监狱人权保障是整个人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A];中国监狱人权保障——全国监狱人权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肖健明;;论联合国人权保障机制的改革[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7 苏玉轩;沈峥嵘;;我省监狱人权保障水平有新的提高[A];中国监狱人权保障——全国监狱人权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伍俐斌;;论联合国制裁的国际法依据[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9 阿地力江·阿布来提;;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对象的范围问题——由一起杀人案引起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董云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监狱工作,切实做好监狱人权保障[A];中国监狱人权保障——全国监狱人权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加强司法领域的人权保障[N];人民日报;2005年

2 陈光中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加强刑事司法人权保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让人权保障观念体现在公安执法中[N];人民公安报;2003年

4 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副局长 李豫黔;中国监狱人权保障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N];光明日报;2007年

5 刘小妹;《人权保障法与中国》出版座谈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王彦钊;人权保障在大墙内彰显[N];检察日报;2005年

7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人权保障视角下的程序变革[N];法制日报;2005年

8 新华社记者 杨维汉 翟伟;疑罪从无,8年后他由死刑改判无罪[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任晔;侦查工作中的人权保障[N];江苏法制报;2005年

10 陈卫东;人权保障与程序变革[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芳;平等原则在少数民族人权保障中的适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舒方鸿;战后日本和平主义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杨俊;宪政下的刑事法治[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陈东晓;全球化下的联合国安全制度改革[D];复旦大学;2006年

5 赵倩;当代中国慈善组织与人权保障[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谢佳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屈新;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程文明;日本“大国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明;在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之间[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赵颖;突发事件应对法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良;国际恐怖主义犯罪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袁新安;论联合国体系下的人权保护机制[D];外交学院;2008年

3 黄圆圆;论刑事案件报道对“无罪推定”精神的体现[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4 刘家烨;我国人权保障的立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刁宇鹏;人权保障视野下我国死刑制度司法限制适用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原婷;冷战后联合国人权保障机制的局限及面临的挑战[D];青岛大学;2006年

7 崔佳;论我国人权的法律保障[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8 丁馗;国际人权公约与我国的死刑制度[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9 田春明;国际反恐局势下免受酷刑权利的维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迟鹏宇;死刑不引渡原则试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54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954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1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