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演变与前景

发布时间:2018-11-24 10:12
【摘要】:二战后,国家不再是战争赔偿的唯一主体,受害者个人成为战争赔偿的重要对象。故日本在战后不仅有责任对中国在二战中的损失进行赔偿,而且也必须对中国平民在战争中因日本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所导致的损失进行赔偿。由于日本未能对二战罪行进行彻底反省,因此一直借口中国政府放弃战争索赔权拒绝向中国受害者进行赔偿,导致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在日亦屡讼屡败,中国的受害者不得已转向本国法院寻求最后的救济,但国家豁免规则成为中国法院进行管辖的一个主要法律障碍。新近意大利宪法法院坚定支持强行法豁免例外与属地侵权豁免例外为民间索赔指出了一条新路,中国可效仿意大利法院利用国际习惯的造法特点参与创设新的国家豁免例外规则,确立中国法院对中国民间对日索赔案的管辖权。这样不仅让前景黯淡的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走出困境,而且也可借此提升中国对国际法的影响力,更能让大屠杀、无区别轰炸、细菌战及强掳劳工与慰安妇等暴行昭然于天下,成为挫败日本右翼挑战战后秩序的强有力武器。同时中国政府与民间一起共同努力督促日本全面反省其战争责任,或可最终通过德国模式解决中国民间对日索赔争端。如若不然,借鉴韩国模式亦可部分解决中国民间对日索赔争端。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II, the state is no longer the only subject of war compens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victims become the important object of war compensation. Therefore, after the war, Japan has the responsibility not only to compensate China for its losses in World War II, but also to compensate Chinese civilians for the losses caused by Japan's vio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during the war. Because Japan has failed to thoroughly reflect on the crimes of World War II, it has been using the pretext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nounced the right to claim war claims and refused to compensate Chinese victims. As a result, Chinese folk claims against Japan have also been repeatedly defeated in Japan. Chinese victims have had to turn to their own courts for final relief, but the rules of state immunity have become a major legal obstacle to Chinese courts' jurisdiction. The recent Italian Constitutional Court firmly supported the exception of immunity from jus cogens and immunity from territorial infringement, which points out a new path for civil claims. China can follow the example of Italian court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law making to create a new rule of exception of state immunity and establish the jurisdiction of Chinese courts over Chinese folk claims against Japan. This will not only extricate the bleak prospects of China's civilian claims against Japan, but also enhance China's influence 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will make it clear to the world that atrocities such as massacres, indiscriminate bombing, bacterial warfare and forced labor and comfort women are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a powerful weapon in thwarting Japan's right wing to challenge the postwar order.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urge Japan to reflect fully on its war responsibilities, or it may finally settle the dispute over Chinese civilian claims against Japan through the German model. If not, learn from the Korean model can also partially resolve the dispute between Chinese folk claims against Japan.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分类号】:D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乐曾;;2009年对德国的意义[J];德国研究;2009年02期

2 辛润;;国家管辖豁免与强行法的关系初探——从德国诉意大利案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年10期

3 王希亮;论日本战争责任问题长期搁置的历史原因[J];日本学刊;2001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赵千喜;[N];人民法院报;2006年

2 日本前首相 村山富市 采访整理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N];人民日报;2013年

3 记者 毛磊;[N];人民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文沛;二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2 高凡夫;李天刚;;中共主要领导人早期中日友好思想述论——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0年02期

3 孙红艳;;影响中日LT贸易实施的政治因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卢晨阳;德日不同战争历史观产生之原因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肖明清;“国家豁免权”在细菌战诉讼案中是否适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金熙德;;经济利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二战后日本对华外交基点的摇摆[J];当代亚太;2008年01期

7 代金宝;;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1期

8 孙翠萍;;新中国对日外交的历史演变与经验[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03期

9 刘丽君;民间贸易与中日邦交正常化[J];闽江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韩文江;;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对日索赔途径新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澎;;日本民间对华友好团体与中日关系[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106期)[C];2012年

2 王键;;“台湾问题”与日本——历史与现实的述论[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4期(总第109期)[C];2012年

3 朱光立;;钓鱼岛问题的焦点透视[A];郑和研究2014年第1期[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鞠维伟;英国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处置德国的政策研究(1943-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D];厦门大学;2001年

3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张民军;日本战争赔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许加梅;美国对东欧政策研究(1955—1968)[D];复旦大学;2004年

6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从阳;美国因素与魏玛共和国的兴衰[D];武汉大学;2006年

8 王海滨;冷战后日本台海政策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8年

9 何祥武;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视角的中日地缘经济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金莹;“日台条约”与1950年代初期远东国际关系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吉燕;钓鱼岛归属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吕芳;中日关系“蜜月期”(1978-1989)文化交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德昆;“道义外交”与新中国对日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莹莹;21世纪初中日能源合作关系发展浅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向文;日本遗华化学武器之战后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葛爽;国际法视角下的中日条约关系[D];南京大学;2011年

7 马薇;池田大作的中国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冰;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9 李文宇;中日民间外交的肇始[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锡华;国际法视角下的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田小惠;简析战后德国分区赔偿政策的执行[J];国际论坛;2005年01期

2 田小惠;试析战后德国战败赔偿政策[J];世界历史;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国明;犹太人社团与以色列对德国的战争索赔[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苑爽;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处理德国战争赔偿问题的政策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亮;;浅析《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有关国际强行法的规定[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2 廖诗评;;司法视野下国际强行法规则的新发展——基于不同机构司法实践的一个比较分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3 曹月君;;浅析国际强行法[J];中国投资;2013年S1期

4 张潇剑;;国际强行法渊源初探[J];法治论丛;1992年05期

5 张潇剑;论国际强行法的追溯力及对其违反的制裁——兼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有关规定[J];中国法学;1995年01期

6 邱冬梅;;论国际强行法的演进[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7 郭力文;;浅议国际强行法的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6年19期

8 李晶晶;;困境与发展——浅析国际强行法的产生[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10期

9 张潇剑;;国际强行法之理论考察[J];河北法学;2009年08期

10 成钊;;论国际强行法地位与作用[J];知识经济;201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薛文成(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论确定违反强行法的合同效力[N];人民法院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俞光洪;论违反强行法的法律行为[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353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353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c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