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交保护中当地救济的“用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中心;
【基金】:2010年度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对海外国民实施外交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HZK025)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际法学(J51103)资助
【分类号】:D993.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作鑫;恐怖主义在国际法上相关对策综述——兼论我国法律有关规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黄小喜;;企业社会责任与SA8000标准体系[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蔡国美;;略论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王虎华;;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引渡机制[J];法学;2006年01期
5 武敏;在线仲裁与B2C模式下电子商务纠纷的解决[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张磊;关于《罗马规约》的国际法思索[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王虎华;论我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理论与实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王虎华;国际人道法的定义[J];政法论坛;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淑娣;WTO体制下国际贸易救济审查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罗国强;论新世纪国际法之本体[D];复旦大学;2006年
3 殷敏;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势态[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凡合;台湾问题的阶段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张建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蔡萌;美国与国际法院:1923—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锋;论离岸金融的法律监管[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5 周艳;国际刑事法院补充性管辖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王睿;越境污染治理的法律分析与对策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李江;论灭绝种族罪[D];湘潭大学;2007年
8 蒋丽丽;论自卫权的行使条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周锐;浅析国际法在未来对台军事斗争中的运用[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10 吉敏丽;论死刑不引渡原则[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立刚;当地救济与外交保护和国际仲裁[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2 高智华;论外交保护制度[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孔小霞;;海外中国国民权益保护的国际法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邹立刚;试论国际法上的用尽当地救济规则[J];法学研究;1994年05期
5 王慧;对跨国公司外交保护问题的分析[J];中外法学;1997年06期
6 生雅利;;中国的国籍法原则刍议[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7 钱晓萍;;中国公民及法人海外利益的保护[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尹生;欧盟公民的产生与现代国际法的发展[J];江汉论坛;2004年08期
9 殷敏;;中国应大力加强与研究外交保护法律制度[J];特区经济;2008年02期
10 董箫;吴向荣;;试论对我国海外投资的外交保护[J];河北法学;2007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对日民间索赔:为了民族的尊严[N];北京日报;2002年
2 本版编辑邋本报记者 刘爱君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宋杰;中国受害者个人索赔权从未放弃[N];法制日报;2007年
3 宋杰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中国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应更重视技术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吴名;护照及其种类[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1年
5 李咏梅;国际商事主要仲裁机构[N];人民日报;2001年
6 金晓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保障[N];国际商报;2009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 李辉;自决权不等于分离权 承认不等于合法[N];法制日报;2008年
8 湘潭大学非洲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洪永红 湘潭大学非洲法专业研究生 刘婷 王蓓;利比亚战火与中国企业索赔路径[N];法制日报;2011年
9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司平平;湄公河事件相关国应履行国际法义务[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卫华;新港学派视野中的外交保护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张磊;外交保护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殷敏;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势态[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夏莉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5 黎海波;国际法的人本化与中国的领事保护[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德安;外交保护制度的主要问题剖析[D];武汉大学;2004年
2 王若源;外交保护中的国家义务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3 孙振;论国际私人直接投资的外交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张立宁;试论外交保护制度[D];吉林大学;2010年
5 孙嘉楠;跨国公司的外交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王帅;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唐伯军;论欧洲人权司法机制下的用尽当地救济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陈宵;试论双重国籍下的外交保护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D];苏州大学;2008年
9 任勇;论双重国籍下的外交保护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吴向荣;论海外投资的外交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3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543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