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的国际法制发展及中国应对
发布时间:2023-02-14 14:38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整个人类历史社会共同面临的最为重大的一个环境危机问题,其复杂程度远非以往人类社会所需要处理的环境危机问题所能比拟的。其既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正因如此,为有效解决这全球性难题,联合国于1992年正式引入了“减缓”与“适应”两种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前者主要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持续不断加剧的严峻状况;后者则意图通过不断增强整个人类经济社会自身的各种适应能力,对气候变化做出趋利避害的调整,以降低及预防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各种不利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对气候变化现状与影响、适应概念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以阐明“减缓”措施并不足以单独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仍需要“适应”措施的帮助。在国际社会中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制度存在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最初,适应议题仅作为减缓的附属议题,后逐渐与减缓具有同样重要地位,在后巴黎协定时代,适应气候变化进入全球适应阶段。适应气候变化国际机制确立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全球适应目标、适应行动的基本原则,同时构建了适应资金与技术支持机制、国家适应规划与行动计划、国家信息通报与盘点机制的基础框架。全球适应阶...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文献综述
(二) 国内文献综述
(三) 现有文献评析及其不足处
四、论文创新处
第二章 气候变化与适应
一、气候变化概念界定
二、气候变化的表现与影响
(一) 气候变化的表现
(二) 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适应气候变化
(一) 气候变化中的适应概念
(二) 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性
(三) 适应气候变化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四、小结
第三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制度
一、《巴黎协定》前的国际法律制度
(一) 附属阶段
(二) 减缓与适应并重阶段
二、《巴黎协定》时代适应性政策的国际法制
(一) 《巴黎协定》
(二) 后巴黎时代适应气候变化制度的发展
三、《公约》下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
四、小结
第四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法律与政策
一、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政策
(一) 国家层面
(二) 地方层面
三、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法律体系
(一) 全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
(二) 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立法
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立法现状与分析
(一) 缺乏专门的适应性立法与政策
(二) 适应性立法原则不完善
(三) 缺乏具体适应性制度
(四) 部门统合性与社会参与性不足
(五) 国际法制接轨分析
五、小结
第五章 后《巴黎协定》时代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法制的完善建议
一、适应性原则的完善建议
(一) 最脆弱群体优先原则
(二) 注重性别敏感性原则
二、适应性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 适应性规划制度
(二) 适应信息公开制度
(三) 适应性资金保障制度
(四) 适应性评估和报告制度
三、我国法制与《巴黎协定》的接轨
四、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42552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文献综述
(二) 国内文献综述
(三) 现有文献评析及其不足处
四、论文创新处
第二章 气候变化与适应
一、气候变化概念界定
二、气候变化的表现与影响
(一) 气候变化的表现
(二) 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适应气候变化
(一) 气候变化中的适应概念
(二) 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性
(三) 适应气候变化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四、小结
第三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制度
一、《巴黎协定》前的国际法律制度
(一) 附属阶段
(二) 减缓与适应并重阶段
二、《巴黎协定》时代适应性政策的国际法制
(一) 《巴黎协定》
(二) 后巴黎时代适应气候变化制度的发展
三、《公约》下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
四、小结
第四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法律与政策
一、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政策
(一) 国家层面
(二) 地方层面
三、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法律体系
(一) 全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
(二) 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立法
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立法现状与分析
(一) 缺乏专门的适应性立法与政策
(二) 适应性立法原则不完善
(三) 缺乏具体适应性制度
(四) 部门统合性与社会参与性不足
(五) 国际法制接轨分析
五、小结
第五章 后《巴黎协定》时代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法制的完善建议
一、适应性原则的完善建议
(一) 最脆弱群体优先原则
(二) 注重性别敏感性原则
二、适应性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 适应性规划制度
(二) 适应信息公开制度
(三) 适应性资金保障制度
(四) 适应性评估和报告制度
三、我国法制与《巴黎协定》的接轨
四、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42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74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