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价值取向与劳动争议数量的相关性分析——基于198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本文关键词:立法价值取向与劳动争议数量的相关性分析——基于198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摘要】:随着《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执行,劳动争议发生数量大量增长。利用198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立法价值取向与劳动争议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劳动者合法利益的立法价值取向与劳动争议数量显著正相关;加大对劳动者合法利益保护的力度有利于减少劳动争议数量。因此,我国应该坚持加强对劳动者合法利益保护的立法价值取向,继续完善调整劳动争议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并提高实际工资占实际GDP的比重,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 立法价值取向 经济转型 劳动争议
【基金】:长江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实际工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门槛效应研究”(2014csy007)
【分类号】:D922.52
【正文快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在原有《劳动法》的基础上,2007年我国陆续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一系列配套的法规,规范企业的雇佣行为,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金兴;;我国劳动争议的省际差异及其解释[J];财贸研究;2008年05期
2 林嘉;;《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价值、制度创新及影响评价[J];法学家;2008年02期
3 郑桥;傅麟;刘晓倩;牛玲;;《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关系新变化以及工会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于米;佟安琪;;工会化程度、劳动争议与经济增长——基于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J];经济问题;2012年01期
5 徐晓红;;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劳资关系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家;2009年10期
6 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7 程延园;王甫希;;变革中的劳动关系研究:中国劳动争议的特点与趋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08期
8 高宏艳;;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劳动争议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2年03期
9 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宗亮;;权利政治初论——方法、观念与实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董晓霞;李干琼;刘自杰;;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方法的选择及应用——以鲜奶零售价格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3 石成华;赵记涛;;农村信贷与农户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4 成定平;;农地利用结构的配置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刘洪玉;王英;刘小琴;;沈阳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6 孙媛媛;;《劳动合同法》立法目的之解读:从立法依据出发的考察[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魏建国;;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8 刘桂芳;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分析及预测[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谭玉;姜玲;;《劳动合同法》实施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基于河南省X市的实证调查[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余康;郭萍;;第三产业地区间差距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陆铭;;全球化与城市化: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夏明;;确保效率的公平目标下的产业投资配置及其实验研究[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4 于桂兰;;从“单产权制度”到“双产权制度”——劳资关系由“冲突”走向“合作”的产权理论基础演化轨迹[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主要问题[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强化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陈诗达;;完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角色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9 ;浙江民生报告——就业问题研究 目标、对策与建议[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就业问题研究”课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胡铭;;第九章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民工权益保护[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世久;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4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龙建辉;银行监督与公司治理效率[D];浙江大学;2011年
8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9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倪子靖;转型经济中的分层俘获[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志远;西方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燕;《劳动合同法》实施对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杨杰;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安平;环境治理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于梦璇;环境安全视角下我国出口贸易管制与激励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林艳真;我国纺织贸易与环境冲突及协调路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蒋蕊;民营企业员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长月;刘志军;;我国劳动关系的变革与重构[J];才智;2010年05期
2 郭金兴;;我国劳动争议的省际差异及其解释[J];财贸研究;2008年05期
3 丁为民;漆志平;;中国企业劳动关系:转型,紧张,迈向和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4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审判机构研究[J];法学家;2007年02期
5 沃尔夫冈·多依普勒;王倩;;金融危机中避免失业减少裁员之策——德国的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杨冬梅;;工会在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孙德强;肖竹;张冬梅;沈建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劳动争议新特点与工会对策研究报告[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乔健;郑桥;余敏;张原;;迈向“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夏小林;经济增长的背后——解读浙江省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和宏观背景[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44期
10 王德文;蔡f ;;化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就业冲击[J];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延园;[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2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书记处书记 张鸣起 本报记者 潘跃 采访整理;[N];人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沈刚 王娇萍 郑莉;[N];工人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锋;;我能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吗[J];教育与职业;2004年25期
2 张勇;化解劳动争议的方法[J];湖南农业;2005年12期
3 ;我国劳动争议案七大特点[J];职业;2006年10期
4 ;关于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J];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03期
5 吉志铭;;泰州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强化劳动争议柔性处理[J];中国劳动;2009年04期
6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解读[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2年01期
7 高茂祥;;基于劳动争议调解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理解和思考[J];经济师;2012年03期
8 全国工商联课题组;王全兴;白莲湘;吴文芳;李坤刚;毛红杏;;工商联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问题研究[J];中国劳动;2012年09期
9 常廷彬;姚震乾;;试论劳动争议调解[J];探求;2012年06期
10 王洋洋;王美蓉;;关于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制度的调查报告——基于南京市18个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实地访谈调查[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婷;;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建平;;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特殊法律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7 刘淑芬;;议劳动争议立法的出现及发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8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9 李航;;正确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10 马建军;;涉外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以及司法管辖[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方芳;本市首家民企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立[N];北京日报;2005年
2 ;我国劳动争议现状及处理对策研究[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黄世宏;制定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法[N];福建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钟鞍钢;劳动争议为何大幅上升[N];法制日报;2002年
5 全国政协委员 倪豪梅;加快劳动争议调解立法[N];人民日报;2005年
6 记者 顾荣 实习生 杨立军;劳动争议仲裁遭遇难题[N];西安日报;2005年
7 ;劳动争议仲裁知识问答[N];昌吉日报;2007年
8 赵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下旬首次审议[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白蕾;劳动争议立法聚焦四热点[N];福州日报;2006年
10 金英杰;企业应保障职工享有申请劳动争议的权利[N];工人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兾匴;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周艳丽;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D];湘潭大学;2009年
4 王丽娜;论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D];青岛大学;2010年
5 杨思远;劳动争议的实证分析与法律救济[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6 朱香艳;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宁静波;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唐菁;论我国劳动争议救济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陶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评价及其完善[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游妮妮;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40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04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