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之法律移植问题
本文关键词:论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之法律移植问题
【摘要】: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与大陆法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均是为了降低合同履约风险。我国《合同法》同时引进两大法系的制度,并作出相应改变。这种改变与兼容是否必要和可行至今仍有争议存在。厘清两者差别,作出相应调整,使《合同法》的相关制度更能达到其设立初衷,则是学术界研究热点。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预期违约 不安抗辩权 法律移植 合同法
【分类号】:D923.6
【正文快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国家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法律移植已成为现代法律文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1949年建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法律移植更是成为屡见不鲜。我国在法律移植与引进的过程中多兼顾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但偶尔却会忽视两大法系内针对同一问题的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余怿;论预期违约规则的立法化——《经济合同法》修改管窥[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2 范晓峰;论《合同法》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存在的缺陷[J];河北法学;2001年01期
3 李永军;我国合同法是否需要独立的预期违约制度─—对我国正在起草的合同法草案增加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的质疑[J];政法论坛;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明;;房产新政案件裁判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李明发;无效保证合同的民事责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胡小红;论私法的强行性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翁连金;无过错责任原则确立原因透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阳高峰;;缔约过失类型化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李青;;家政服务机构责任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王婉琳;;效率违约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高永周;;论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戚枝淬;论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性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戚枝淬;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和法律后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陈婉玲;梁开斌;;论商业信用权的法律保护[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3 范小云;;合同诈骗罪的实践认定与风险防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张雪樵;;独家分销权保护之研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5 施玉平;;辞职权法律研究[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6 单红军;赵阳;;无单放货,狼乎?兔乎?[A];中国律师2001海商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林鹏鸠;;中国无单放货有关法律问题研究[A];中国律师2002海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姜丛华;卢方舟;;论强制缔约[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9 何红锋;杨丽;;工程建设招投标纠纷的民事责任及可裁性分析[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徐巍;;论保险人对责任免除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许俊强;目的港受领迟延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钟淑健;民事抗辩权及其基本规则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杨柏国;中国私募证券法律规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王威;《鹿特丹规则》下海运履约方法律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郑志军;国际海运承运人之履行辅助人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王亚男;外派船员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臻;物之瑕疵担保责任独立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蒋文瑾;合同解除法律效果的若干问题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娄永;论违约金的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坚;旅游合同的违约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石钟旭;侵权法框架内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方建新;论情势变更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赵丽丹;根本违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尚晓璐;缺陷服务行为致第三人损害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长旭;略论当事人在权利瑕疵担保中的主观过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程鹏;对加害给付制度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怿;论预期违约规则的立法化——《经济合同法》修改管窥[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2 李永军;我国合同法是否需要独立的预期违约制度─—对我国正在起草的合同法草案增加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的质疑[J];政法论坛;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筱红;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预期违约”制度[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徐亚龙;《合同法》预期违约阻却机制之建构评析[J];现代法学;2004年06期
3 董国庆;论合同履行中预期违约的认定及其法律适用[J];法律适用;1997年12期
4 何爱武;预期违约及其救济中的相关问题[J];对外经贸实务;2003年09期
5 周敏;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的区别及其在我国的法律适用[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6 张华平;预期违约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比较分析[J];当代法学;2003年08期
7 关中烈;论预期违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郑京水;从预期违约制度看我国经济合同法的完善[J];人民司法;1994年07期
9 韩立余;;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预期违约[J];法学家;1999年06期
10 刘正;论新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立法上的不足[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军;;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2 邢志刚;;合同的法定解除浅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胜法;涉外合同预期违约保证有“三性”[N];法制生活报;2005年
2 北京同硕律师所律师 张维云;如何认定合同相对方构成预期违约[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3 李娟;预期违约理应担责[N];江苏经济报;2004年
4 李信华;浅议预期违约救济方式的 缺陷与完善[N];江苏法制报;2009年
5 曲升霞 袁江华;认定预期违约的两个误区[N];人民法院报;2001年
6 林敏旭;预期违约的特点与归责[N];西部法制报;2005年
7 通讯员张建如;预期违约可提前追偿债务[N];检察日报;2002年
8 本报法律组;合同法对预期违约是如何规范的?[N];检察日报;2000年
9 李 燕 贺志军;预期违约情形下的合同解除[N];人民法院报;2003年
10 王太福 熊军;债务人预期违约 债权人有权要求解除合同[N];人民法院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云博;国际货物销售合同违约责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预期违约及补救措施的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沈阳;预期违约规则解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韩依芸;论预期违约[D];郑州大学;2003年
4 邓小云;预期违约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5 朱丽;预期违约救济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孙洪军;预期违约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庞再月;预期违约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卫滨;预期违约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许文;论预期违约[D];郑州大学;2004年
10 管尧;预期违约的形式分类及其与不安抗辩权的比较[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22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12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