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私卖共有房屋所有权诉讼的审判误区及对策
本文关键词: 善意取得 不动产所有权 审判误区 合同效力 出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物权法确立了不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制度,私卖共有房屋所体现的法律关系,成为现实生活中适用该制度的典型代表。为权衡第三人、原权利人和交易秩序三方利益,审判机关须厘清《合同法》第五十一条与《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关系,正确处理无权处分合同与因善意取得而发生物权变动的矛盾。以解决审判实践中私卖共有房屋诉讼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采取解释论的方法,为法律适用确立一个基本理论,即在否认无因性原则的前提下,将物权行为概念应用于对此类案件法律关系的梳理,从而明确该类案件的常规诉讼路径和审判模式,以便审判机关针对不同的案情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引导诉讼并进行裁判。
[Abstract]:The law of real right establishes the system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real estate ownership, and the legal relationship embodied in the private sale of the common house become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in real life, in order to weigh th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the original right holder and the transaction order. The judicial organs shoul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cle 51th of the contract Law and Article 106th of the Law on Real Rights. To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ntract of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and the change of real right caused by bona fide acquisition,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litigation of private sale of common house in trial practice, and to adopt the method of explanation, To establish a basic theor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w, that is, on the premise of denying the principle of non-causality, the concept of real right act is applied to sort out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such cases, so as to clarify the routine litigation path and trial mode of such cases. So that the judicial organs to find a common entry point for different cases to guide the proceedings and adjudicate.
【作者单位】: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分类号】:D92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崔建远;无权处分辨——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解释与适用[J];法学研究;2003年01期
2 孙宪忠;再谈物权行为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传才,凌艳传;论缔约过程中的告知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陈平;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颖杰;论国企改制的产权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徐卫;;信托受益权:物权?债权?抑或新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张红云;从预告登记到我国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备案[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王音;陈军勇;;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7 黄茜,徐伟学;论让与担保的设定[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张蓉;试析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的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徐志红;郝守则;;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法律适用之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陈宏伟;民法中意思表示错误类型及其救济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湘兰;向明华;;司法拍卖船舶的瑕疵担保问题[A];2007年海商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颖;叶金花;;论要式欠缺对合同效力的影响[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赵莉;;我埋单你受益——从银行房贷合同看“霸王条款”[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东;论跨国公司治理中的责任承担机制[D];厦门大学;2001年
2 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李光林;企业产权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马永平;土地权利与登记制度选择[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6 徐念沙;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邓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10 谢永江;资产证券化特定目的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新华;小额电子资金划拨中的消费者保护——英美法的借鉴与中国相关法制的完善[D];暨南大学;2000年
2 李斌;有关合同法中显失公平规则的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3 冯旭峰;物权行为理论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申建平;物权变动初探[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陈智俐;权利质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6 傅立英;论票据无因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李迎宾;我国村民自治组织行政主体地位之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郭洪涛;汽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9 杨鹏慧;论合同法的形式理性[D];厦门大学;2001年
10 孙录见;国际商事代理法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孙宪忠;物权行为理论探源及其意义[J];法学研究;1996年03期
2 孙宪忠;物权法基本范畴及主要制度的反思(上)[J];中国法学;1999年05期
3 孙宪忠;物权法基本范畴及主要制度的反思(下)[J];中国法学;199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家安;买卖的法律结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建平;蔡瑞鸿;;从房屋买卖看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束晓光;;不动产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王俊青;;不动产共同共有人的权益保护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薛冰;;论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1期
5 李思;;试论不动产的物权变动[J];法制与社会;2008年33期
6 黄谟韬;;论我国不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1年17期
7 王星;;浅谈我国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年01期
8 孙莉萍;;论不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制度[J];经营管理者;2010年04期
9 陈小杰;浅析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陈吉斌;;论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可行性[J];福建法学;2005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兵 胡杏;善意取得制度的现实意义[N];江苏经济报;2008年
2 王恩飞;善意取得制度适用浅议[N];江苏经济报;2011年
3 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 匡慧敏;关于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9年
4 潘玉君;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的判断基准[N];江苏法制报;2010年
5 刘伟 曾洪艳;谈谈善意取得制度[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6 刘阿珍;应将不动产纳入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N];江苏法制报;2008年
7 案例编写人 湖南省怀化市中级人民法院 王文胜 李艳红;夫妻一方转让其名下股权时如何适用善意取得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倪红梅;析善意取得制度[N];江苏经济报;2001年
9 向峗之;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制度初探[N];江苏经济报;2009年
10 张闻欣;解析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N];法制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常青;不动产物权变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甄增水;民法中的善意[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吴国U,
本文编号:1526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526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