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劳动者待遇为支点跳离“低技术陷阱”
本文选题:劳动者待遇 切入点:产业结构调整 出处:《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由于面临着国内外双重压力而任务更加紧迫,同时也迎来了加速推进的历史机遇。造成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一大症结在于劳动者的报酬过低,削弱了企业作为微观主体进行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的动力。应适时上调工资指导线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提高薪酬水平;继续落实《劳动合同法》,并由全国人大或省级人大派出巡视员监督执行;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待遇,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循环。
[Abstract]:At present,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more urgent because of the double pressure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ushered in 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It weakens the motive forc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ystem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as the micro subject, and should raise the wage guidance line and the minimum wage standard in time to guide the enterprises to raise the salary level; We will continue to implement the Labor contract Law and send inspectors from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r the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to supervise and implement it; an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improve the social welfare treatment of workers, a virtuous circle of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will be forme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基金】: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资本主义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项目号09CKS0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F24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兆洲;魏章进;;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智勇;;最低工资会打击农民工就业吗[J];财经科学;2007年10期
2 罗小兰;;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与就业积极性:上海的经验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林志伟;;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磊;国际美元信用本位与中美贸易差额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丽丽;汇率变动与贸易部门劳动力市场[D];山东大学;2007年
2 安宁宁;我国最低工资经济效应分析与其标准统计测度方法思考[D];暨南大学;2007年
3 张凌;中国最低工资对青少年就业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赵武;厦门市最低工资标准适度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蔡f ,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2 赵勇君;我国“候鸟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和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林竹;赵永乐;俞宪忠;张新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J];农业经济;2007年04期
4 韩兆洲,魏章进;最低工资测算的方法评价及改进思路[J];统计与决策;2005年02期
5 谢嗣胜;姚先国;;农民工工资歧视的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霆;刘小红;;FDI对湖南产业结构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1年17期
2 董玲玲;;印制电路板行业环保压力解读[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9年S1期
3 孟士翔;;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途径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0期
4 汪程程;;低碳经济发展思路——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1期
5 郭圣乾;;我国失业率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9期
6 臧兴东;胡应梅;;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完善——以贵州省为个案[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7 曾珠;;低碳模式下对成都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年02期
8 林晶亚;郭炜;曹梅艳;;湖北省产业资本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评价[J];经济师;2011年08期
9 卞瀚鑫;李彬;;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刘淑慧;;河南省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结构调整[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青;;对山西省物流业建设的思考[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玉林;何冰妮;李佳;;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湖南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滕宏林;许振成;;生态文明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李靖;王少平;;莘庄工业园建设生态工业园产业结构优化分析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6 杨虹;李风亭;张冰如;;从生态临沂看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实践[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楠;袁雪梅;;江苏省产业结构有序度测算与分析[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玉辉;;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信贷支持效应分析[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9 段婕;;城市化与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晓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秀成;产业结构调整促节能[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赵建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中国“智造”水平[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3 记者 戴丽丽;市政协举办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培训会[N];石家庄日报;2010年
4 记者 肖苏萍;南昌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新境界[N];江西日报;2010年
5 记者 赵宇青;共推产业结构调整[N];珠海特区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颖洁;中央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 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N];通信信息报;2010年
7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 周长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节能减排[N];经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杨明;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发布 自主创新更加突出[N];中国工业报;2011年
9 唐彬;以产业结构调整力推节能减排进程[N];东莞日报;2010年
10 朱晓培;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即将出台 行业整合在所难免[N];机电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志勇;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任勇;矿业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刘华;上海市水资源安全利用理论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路正南;产业结构优化与竞争力评价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盖国凤;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沈金生;中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论[D];四川大学;2007年
8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莫晓芳;外资并购对东道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丽艳;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就业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产业结构关联性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2 郑静;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3 张小宁;关中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与布局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4 陈晓贺;滇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徐丽娜;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6 宋喜兵;淄博市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关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亓涛;莱芜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能源节约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于飞;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定量分析[D];河北大学;2006年
9 刘随华;基于SSM法的铜川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申飞;产业结构调整对提高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42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642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