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因情谊给付所致损害的赔偿责任

发布时间:2018-03-29 00:27

  本文选题:情谊关系 切入点:损害赔偿 出处:《东方法学》2013年01期


【摘要】:因情谊给付所致损害赔偿问题是彰显情谊行为理论独特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属于合同法与侵权法中间领域的典型法律现象。因情谊给付所致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选择受制于特定法律制度的规则设计和救济效果,从我国合同法与侵权法来看,排他性地使用侵权责任构成或合同责任构成均有其利弊,妥当的做法是兼顾两种法律领域的根本思想建构妥当的处理规则。从我国好意同乘的案例实证考察结果来看,因情谊给付所致损害适用过错责任以及允许责任减轻的认识均获肯定。将情谊关系中的损害赔偿责任归类为侵权责任还是中间责任,取决于对侵权责任的特定理论构想,但从侵权法的发展和实践来看,侵权模式因其广泛的包容性而值得肯定。
[Abstract]:The problem of compensation for damages caused by the payment of friendship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ymbols of the uniqueness of the theory of friendship behavior. It is a typical legal phenomenon in the middle field of contract law and tort law. The foundation of claim for damages caused by friendship payment is restricted by the rule design and relief effect of a specific legal syste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tract law and tort law of our country, The exclusive use of tort liability constitution or contract liability constitution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 is appropriate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fundamental ideas in two legal fields to construct proper rules of treatmen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fault liability and the reduction of allowable liability for damages caused by friendship payment is confirm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liability for damages in friendship as tort liability or intermediate liability depends on the specific theoretical conception of tort liability. However,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ort law, tort mode is worthy of recognition because of its extensive inclusivenes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基金】: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合同法与侵权法中间领域调整模式研究:以制度互动的实证分析为中心”(项目批准号:08BFX069)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忠胜;;纯粹经济损失赔付与第三人利益保护[J];河北法学;2011年07期

2 李书珍;;合同解除所生损害赔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7期

3 詹绪达;;缔约过失责任刍议[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4 陶亮;;试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6期

5 裴文军;;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张卓玉;;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7 刘俊宁;胡晓翔;沈正善;赵太宏;;关于《侵权责任法》的点滴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04期

8 刘晓;;婚约制度的相关法律思考[J];中国-东盟博览;2011年05期

9 韩旭至;;浅谈《侵权责任法》的缺陷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10 李秀娟;;评美国Uniloc USA案中重要规则法适用的转变[J];知识产权;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蕾;;环境侵权案件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方法[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秀娟;;专利侵权诉讼中实际损失之确定标准——美国的经验[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3 周莹;;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的垫付责任[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周莹;;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的垫付责任[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5 陈屹立;邵同尧;;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郝秀辉;;损害赔偿中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与选择[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7 罗丽;;日本日照妨害救济法理及对我国的启示[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贺富强;赵明;;房屋建设工程对相邻房屋损害赔偿中若干问题的探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9 陈家斌;陶靖;;浅析工程施工合同损害赔偿中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10 宋学军;翁建敏;;关于完善我国消费者索赔权的几点建议[A];纪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有奖征文获奖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关仕新;7月,这些侵权损害赔偿从此更明确[N];检察日报;2010年

2 记者 高秀东;尽快建立消费者隐性损害赔偿基金[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3 史友兴;婚内损害赔偿“羊毛出在羊身上”?[N];工人日报;2010年

4 李根发 戴根法;怎么审理老年人损害赔偿案[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张美荣;“被离婚者”遭遇损害赔偿难[N];北京社区报;2011年

6 济南市市中区委政法委 邢树华;工伤与雇佣损害赔偿区别之浅论[N];建筑时报;2007年

7 崔民;患者期待权损害赔偿之我见[N];江苏法制报;2009年

8 梅海洋;公司介入权与公司损害赔偿权之竞合[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左其洋;婚姻损害赔偿案诉讼时效有多长[N];江苏经济报;2002年

10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法院 张红生;清算损害赔偿的诉讼主体[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王亚男;外派船员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3 张英;一元处理机制下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马宁;医疗侵权责任论[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杨志利;违约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D];辽宁大学;2008年

6 谢全发;汉代债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蒋志明;两岸民事违约责任之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贾敬华;不完备合同的经济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9 丁海俊;私权救济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郑仁荣;论诽谤[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军;论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廖德智;道路交通事故致人身伤亡之损害赔偿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3 谢渊;违约的非财产上损害赔偿[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宋振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5 刘晓智;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6 刘景华;论缔约过失责任之损害赔偿[D];外交学院;2005年

7 魏亚琼;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可预见性规则[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李一娴;论违约定金的惩罚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高卫中;论缔约过失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王红艳;论违约金责任的适用[D];湘潭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78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678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3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