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除权之行使
本文选题:合同解除 + 形成权 ; 参考:《法学评论》2010年02期
【摘要】:基于合同法的基本理念,一个合法有效的合同,应当尽可能地使之有效,然而合同缔结之后实际履行过程中,当因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或出现不可预见等情形,合同业已成为另一方当事人的沉疴时,若不允许其逃逸合同的束缚,对当事人难免过于苛刻,因而有必要赋予其合同解除权。解除权属于形成权,其如何行使颇具争议。在财产性法律关系,解除权的行使不应以诉讼为必要;通知非为解除权行使的前置程序;关于解除权行使方式的法律规定不仅适用于法定解除,同样适用于约定解除;所谓自动解除并非解除权的行使方式。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contract law, a legal and effective contract should be made effective as much as possibl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actual performance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when one of the parties violates the obligations of the contract or appears unforeseen and so on, If the contract is not allowed to escape the restraint of the contract, the contract is too harsh for the other par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him the right to terminate the contract. The right of dissolution belongs to the right of formation, and how to exercise it is controversial. In the property legal relationship,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should not be necessary by litigation; notice of the pre-procedure not for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the legal provisions on the mode of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are applicable not only to the statutory discharge, but also to the agreed discharge; The so-called automatic rescission is not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作者单位】: 广东商学院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
【分类号】:D9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桂明;李仕春;;形成之诉独立存在吗?——对诉讼类型传统理论的质疑[J];法学家;2007年04期
2 徐纯先;;论合同解除权的行使[J];求索;2006年08期
3 彭诚信;合同解除有关问题探析[J];求是学刊;1996年01期
4 汪渊智;形成权理论初探[J];中国法学;200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湘赣;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张诺诺;合同解除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传才,凌艳传;论缔约过程中的告知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张颖杰;论国企改制的产权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李明发;;信用制度的民事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张蓉;试析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的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李青,翁焱;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国际比较及具体形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张卫红;略谈合同解除权的行使[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陈宏伟;民法中意思表示错误类型及其救济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李腾宇;论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李敬从;论不真正连带债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李清池;;作为财团的信托——比较法上的考察与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焦晓菲;;论经营服务者的安全保障义务[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林国荣;;侵犯著作权的构成要件——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研究之一[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于信州;曾江波;;保险标的、保险利益与保险契约之标的[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4 孙卫星;;浅议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张颖;叶金花;;论要式欠缺对合同效力的影响[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姜丛华;朱宁;;预约研究[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李丹;;“谁漏油,谁赔偿”原则合理性分析[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沈荣华;;“赔偿与补偿基金”之理论基础探悉[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东;论跨国公司治理中的责任承担机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徐念沙;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邓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曹兴权;保险缔约信息义务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9 胡文涛;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转让的法律障碍——以交易成本为视角[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毛玲;论英国民事诉讼的演进与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旭峰;物权行为理论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廉晓春;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构成及抗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3 顾伟;债权人代位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黄台英;关于中国合同法的违约体系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李迎宾;我国村民自治组织行政主体地位之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娄正涛;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之检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谢永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问题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杨彩霞;试论国际私法中的侵权行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尹诚;论我国违约损害赔偿法律规定的适用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李琳;论新闻侵权责任[D];郑州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祥,陈仲;根本违约制度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张卫红;略谈合同解除权的行使[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李园,薛林;论合同解除的效力及法律后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4 贾培荣;探析合同解除的几个问题[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马思萍,徐安住;论根本性违约[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6 韩世远;履行迟延的理论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彭诚信;合同解除有关问题探析[J];求是学刊;1996年01期
8 蔡立东;论合同解除制度的重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05期
9 王艳;合同解除制度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合同解除制度的阐释[J];社科纵横;2004年03期
10 汪渊智;形成权理论初探[J];中国法学;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俊先;;形成权若干基础理论问题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王子健;;企业合同审查要点[J];才智;2011年20期
3 丁春燕;李正华;;受胁迫民事行为的认定[J];仲裁研究;2011年02期
4 甘晓琳;;房屋所有权登记后合同解除导致所有权变化的处理[J];中国房地产;2011年08期
5 俞里江;;严重违约方应当对房屋差价损失予以适当赔偿[J];人民司法;2011年06期
6 甘晓琳;;房屋所有权登记后合同解除导致所有权变化的处理[J];中国房地产;2011年15期
7 邢怡;杨巍;;解除权成就后又要求对方继续履行的应视为放弃合同解除权[J];人民司法;2011年06期
8 张健;;房产调控新政下的合同履行 房屋买卖合同的变更解除及情势变更原则的具体适用[J];中国律师;2010年07期
9 于子亮;;物权的支配概念辨析[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08期
10 王珊珊;刘燕婷;;浅谈旅游合同的解除[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盛荣;;论合同解除的溯及力[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2 金山;;试论合同解除中的若干问题[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张庆华;;按揭期间解除购房合同的法律后果[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刘彤海;;关于合同解释的理论与实践——以案例为视角[A];全国律协经济专业委员会2010论坛(成都)论文集[C];2010年
5 潘公明;李宗胜;张育红;;解除权在建筑工程承包案件中应用之我见[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孙淦明;;“请求解除”“通知解除”并不一样 浅析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方式[A];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管洪彦;;浅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撤销权的性质与行使——以《物权法》第63条第2款为中心[A];2011年第二届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詹礼愿;萧洪;;略论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解除权——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条款[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9 孟银芳;;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方法浅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李滨;;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中可得利益损失赔偿认定的粗浅看法[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市江宁区法院 张启荣;关于加强合同解除案件审理的建议[N];江苏法制报;2007年
2 记者 刘晓燕 通讯员 黄文亮 田刚;宣传利润引发诉讼 法院调解合同解除[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曾祥素;买卖双方各有过错被判合同解除[N];中国质量报;2009年
4 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法院 刘子金 温永乾;已成立但尚未生效合同解除问题浅析[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李可可;合同解除有无溯及力[N];江苏经济报;2011年
6 康宏亮 段剑南 赵鹏超;合同解除制度中的溯及力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6年
7 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郑学礼 程钰珉;民事权利的形成权[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栗娟;合同解除后还能主张违约金吗?[N];江苏法制报;2006年
9 李红梅;合同解除与约定违约金责任之探讨[N];江苏法制报;2006年
10 乔华;合同解除后赔偿损失应包括可得利益损失[N];江苏法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坚;合同司法解除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王宇飞;论我国农村承包地收回制度的权利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晓阳;民法上的时间[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红;继续性合同终止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卢春荣;消费者撤回权制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子厚;合同解除基本理论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刘庆伟;我国合同解除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蒋文瑾;合同解除法律效果的若干问题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孙兵;中英合同解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卫东;合同解除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单婧婧;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杨宁;论合同解除的效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祁向洲;合同解除效力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张德锋;合同解除的效力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刘艳驰;合同解除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7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78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