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比较研究——兼评我国《合同法》第68、69、94和108条的立法缺失
本文选题:预期违约 + 不安抗辩 ; 参考:《河北法学》2004年01期
【摘要】: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与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都是为了防止一方当事人先期违约而设立的,两种制度在各自法系的实践中都取得了相应的司法实效。但现在看来,预期违约制度相对来说比不安抗辩权制度更为完善。我国《合同法》同时规定两种制度,这种立法例的成败得失值得研究。将两种功能相同的制度规定在同一部法律中,显得重叠与矛盾,故建议修改现行《合同法》,废除不完善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只规定预期违约制度为宜,实现合同法的效益、安全、公平的价值。
[Abstract]:The system of anticipatory breach of contract in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uneasy right of defense in civil law system are both set up to prevent one party from breaching the contract in advance. Both systems have obtained corresponding judicial results in the practice of their respective legal systems. But now it'seems that the system of anticipatory breach of contract is more perfect than the system of uneasiness right of defense. Contract Law of our country stipulates two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is kind of legislation is worth studying. Two kinds of systems with the same function are stipulated in the same law, which appear overlapping and contradictory.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amend the present contract Law, abolish the imperfect system of uneasiness defense, and only stipulate that the system of anticipating breach of contract is appropriate to realize the benefit of contract law. The value of security and fairnes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武汉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葛云松;不安抗辩权的效力与适用范围[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本宏;论惩罚性赔偿在合同领域的适用[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胡小红;论私法的强行性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李明发;;信用制度的民事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戚枝淬;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和法律后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孔东菊;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比较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李青,翁焱;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国际比较及具体形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宋汉林;略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8 张安毅,郑志军;信赖利益及其保护价值分析[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李腾宇;论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李敬从;论不真正连带债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振中;美国证券法上的民事责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2 陈东;论跨国公司治理中的责任承担机制[D];厦门大学;2001年
3 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朱庆育;意思表示解释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6 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李晓龙;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索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9 周晓唯;经济主体及其权利: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法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10 赵廉慧;财产权的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新华;小额电子资金划拨中的消费者保护——英美法的借鉴与中国相关法制的完善[D];暨南大学;2000年
2 柯敏;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之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3 何应伟;信用证欺诈犯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卢映群;消费信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廉晓春;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构成及抗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6 顾伟;债权人代位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黄台英;关于中国合同法的违约体系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黄玉清;行政追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娄正涛;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之检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亓述伟;论课予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小平;;浅谈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制度[J];现代商业;2011年26期
2 冀彩芳;;出卖人破产取回权解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董雪峰;;合同法定解除适用分析[J];经济师;2011年09期
4 罗佩华;;浅谈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雷君召;郭靖龙;;浅谈加强供用电合同管理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9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晓蕾;;论不安抗辩权[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2 程祺;;小议不安抗辩权[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军;;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4 荣成;;论不安抗辩权在供用电合同履行中之运用[A];第三届安徽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邢志刚;;合同的法定解除浅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刘彤海;;关于合同解释的理论与实践——以案例为视角[A];全国律协经济专业委员会2010论坛(成都)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付悦余;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之比较[N];人民法院报;2001年
2 李 燕 贺志军;预期违约情形下的合同解除[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陈胜法;涉外合同预期违约保证有“三性”[N];法制生活报;2005年
4 郭明;学会行使不安抗辩权[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5 北京同硕律师所律师 张维云;如何认定合同相对方构成预期违约[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6 丁慧;什么是不安抗辩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4年
7 钟国波;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N];法制日报;2005年
8 曾玲;关于对合同法中不安抗辩权的认识及意见[N];廊坊日报;2005年
9 袁小梁;刍议不安抗辩权的行使[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钟华;如何行使不安抗辩权[N];检察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华志;公司欺诈性财产转让行为及其法律控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尧;预期违约的形式分类及其与不安抗辩权的比较[D];复旦大学;2010年
2 林冰;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段明明;论不安抗辩权[D];吉林大学;2004年
4 周洪福;预期违约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李庆;预期违约制度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张云清;预期违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7 刘卫滨;预期违约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8 李颖;预期违约及补救措施的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陈辽天;试论预期违约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黄家镇;预期违约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71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207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