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效率违约
[Abstract]:If the defaulting party gains more benefits from the breach than the expected benefit he makes to the non-defaulting party, the law should allow the parties to choose to compensate the other party for the loss without performing the contract, which is an efficient breach of contract. On the premise of adhering to the freedom of contract, the parties can only exercise the option of non-performance and compensation for the damages of the defaulting parties only if they meet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efficient breach of contract.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of contract applies the benefit principle and analytical method of economics to the field of contract law, accords with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improves the theory of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for us. Gradually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mphasizing actual performance to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actual performance and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provides a brand-new mode of thinking.
【作者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
【分类号】:D9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宏峰;浅析合同履行中的效率违约现象——兼论《合同法》之强制实际履行的责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孙宏涛;;从实际履行到损害赔偿——论我国应当建立效率违约制度[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钟奇江;;预期违约的法律价值及其经济分析[J];特区经济;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华,刘颖;试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及立法建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王亚明;;房产新政案件裁判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徐学鹿;梁鹏;;商法风险分配机制刍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4 叶金强;;论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的赔偿[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5 叶金强;;动产抵押制度:价值目标之偏离与矫正[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6 叶明;吴太轩;;医疗损害之惩罚性赔偿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7 王宗玉;;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的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8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9 喻玲;;经济法视野中的国家调节经济之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10 胡玉浪;;劳动报酬优先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丹云;;论模糊性语言在法律实践的运用[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康纪田;;限制财产权行使的法治取向[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廖建求;;浅谈法经济学的学科定位[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史晋川;姚如青;;所有权与先占行为的挂钩和脱钩——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案例研究[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谢晓尧;;也论知识产权的冲突与协调——一个外部性的视角[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蒋光辉;;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7 吴建斌;;科斯法律经济学本土化路径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姚如青;;放松管制和扩大占有——基于杭州市区推行征地留用的案例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衣文静;;判决错误对诉讼与守法的激励机制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周晓唯;;量刑均衡化分析——一个规范量刑的法经济学思考[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郁方;中国银行业垄断与规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8 丁玉海;法经济学理性主义的逻辑与历史分析及其启发[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张卫莉;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魏伟;转型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杨臻;物之瑕疵担保责任独立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镭;商标反向混淆侵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蒋文瑾;合同解除法律效果的若干问题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娄永;论违约金的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冯国亮;债权人撤销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余怿;论预期违约规则的立法化——《经济合同法》修改管窥[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2 向甬;论合同义务的本质[J];法学;1999年09期
3 张驰,韩强;民法同质补偿原则新思考[J];法学;2000年03期
4 刘浩宇;效率违约的价值评析──对我国合同法第110条的再思考[J];河北法学;2000年02期
5 李克武;效率违约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读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J];江汉论坛;2004年06期
6 焦富民;我国合同法上预期违约制度新探[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成晓霞;论违约责任的替代及其条件──从实际履行到损害赔偿[J];政法论坛;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文佳;;商品房“断供”的性质分析——以效率违约理论为视角[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12期
2 孙良国;单平基;;效率违约理论批判[J];当代法学;2010年06期
3 赖忠孝;;外贸业务中效率违约理论的合理运用[J];对外经贸实务;2012年11期
4 张正中;许磊;;效率违约论[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5 胡蓉;;关于效率违约理论的理解[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2期
6 王艳丽;戴枫;;效率违约理论述评——拿来、批判或是选择性吸收?[J];学海;2008年03期
7 李文斐;;浅谈效率违约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趋势[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年06期
8 孙良国;;效率违约理论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5期
9 姜沅伯;;效率违约非效率性新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10 吴建华;;效率违约理论纳入《合同法》的可行性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钟奇江;效率违约理论的价值考量及其借鉴[N];光明日报;2005年
2 何佰洲;郑边江;工程建设中单方效率违约的风险防范[N];中华建筑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滕骥;效率违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陈路;效率违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效率违约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蓉;英美法之效率违约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罡;效率违约理论在我国司法审判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0年
4 付敏;效率违约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5 王甜;论效率违约理论适用的限制[D];河北大学;2013年
6 张志青;效率违约理论的缺陷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7 王梓;效率违违制度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齐艳敏;效率违约的合理借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刘志华;论效率违约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马晓伟;效率违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0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244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