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去抑制性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9 20:23
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是一把双刃剑。本研究选择“网络交往去抑制性”这一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主题。首先,采用访谈、文献收集等质的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进行初步的语片编码分析;其次,编制群体评价问卷,由专业小组对网络去抑制性的各个指标进行群体评价,并进行评分者信度检验;最后,根据群体评价结果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分析,探究不同情境中网络人际交往去抑制性的强度。本研究结果发现:去抑制化网络交往具有其自身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网民在网络中的情绪表达较之现实生活更为强烈,网民在网络中的关系较之现实生活更为亲密;同时,网民在网络中也表现出较高的自我表露性;在不同情境中,人们的去抑制性行为呈现显著差异,匿名的网络交往能够预测网民去抑制性行为的发生,网龄与上网时间也能不同程度地解释网民的去抑制性行为;此外,网络交往的去抑制性存在性别差异;匿名的网络交往对网民去抑制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影响不大,长期进行网络交往不一定带来消极后果;人们的网络生活总体呈现出良性态势。本研究一方面为网络交往去抑制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具有心理测量学意义的研究工具;另一方面通过对网络交往影响因素的科学研究,丰富网络交往...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会话模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初探[J]. 李淑媛,翟成蹊,范士青.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01)
[2]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交往动机关系研究[J]. 魏岚,梁晓燕,高培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04)
[3]中小学生感觉寻求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 陈丽娜,张明,金志成,赵闪,梅松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04)
[4]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 高文斌,陈祉妍.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4)
[5]虚拟社会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及展望[J]. 王德芳,余林.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6]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J]. 崔丽娟,赵鑫,吴明证,徐爱红. 心理科学. 2006(01)
[7]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J]. 雷雳,柳铭心. 心理学报. 2005(06)
[8]网络人际交往动机探析[J]. 赵德华,王晓霞. 社会科学. 2005(11)
[9]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 丁道群,沈模卫. 心理科学. 2005(02)
[10]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J]. 刘加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03)
博士论文
[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特性与预防研究[D].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D]. 张高产.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D]. 刘琳.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91366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会话模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初探[J]. 李淑媛,翟成蹊,范士青.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01)
[2]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交往动机关系研究[J]. 魏岚,梁晓燕,高培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04)
[3]中小学生感觉寻求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 陈丽娜,张明,金志成,赵闪,梅松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04)
[4]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 高文斌,陈祉妍.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4)
[5]虚拟社会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及展望[J]. 王德芳,余林.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6]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J]. 崔丽娟,赵鑫,吴明证,徐爱红. 心理科学. 2006(01)
[7]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J]. 雷雳,柳铭心. 心理学报. 2005(06)
[8]网络人际交往动机探析[J]. 赵德华,王晓霞. 社会科学. 2005(11)
[9]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 丁道群,沈模卫. 心理科学. 2005(02)
[10]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J]. 刘加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03)
博士论文
[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特性与预防研究[D].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D]. 张高产.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D]. 刘琳.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91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3291366.html